一个夏天而已,魔都好像突然支棱起了大大小小的跷脚牛肉店。
在大众点评的菜品热度实时榜上,跷脚牛肉经常占据“断层第一”的位置,说它是目前上海餐饮界的风口,一点也不夸张。
再细看热门店家,放眼望去,牛一,许二娘,冯三孃,肖四女,谢老五…动辄排队三四个小时,相似的取名方式,复制黏贴般的菜单,真是有点傻傻分不清,难为消费者了。
这股乐山跷脚牛肉的风潮,最早刮到的是北京,在那儿生根落地后,渐渐回卷了巴蜀,最终传到了口味相对偏淡的江浙沪,引起了这一轮的爆红。
在乐山,跷脚牛肉店就像魔都的小笼汤包店一样日常,但牛肉牛杂的选取、汤底香料的配比、豆决定了风味的走向。因此,每一家的跷脚牛肉都有差别。
关于“跷脚”二字的起源已不可考,但比较公认的版本是说在清朝,乐山村民多以贩卖牛肉为生,而难以出售的牛杂弃之可惜,一位罗姓中医,见到当地伙夫走卒贫病交加,于心不忍,就采集了中草药,支起一口大锅熬药汤,将牛杂洗净下锅熬成汤锅。这偶然为之,却让食客们蜂拥而至,又缺少专门的凳子供食客落座,只能跷起脚,架在脚上吃,便得名「跷脚牛肉」。
传说嘛,看看就好,但是其中倒是包含了跷脚牛肉美味的关键词:牛杂、草药、汤锅。当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牛肉也被加入了汤锅中,演化出了现在流行的“跷脚牛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