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条,是河南的特产。河南盛产红薯,过去,农人丰收的红薯吃不完,便把它加工成粉条。如此,不仅方便保存还美味。如今,粉条生产也机械化了,虽省力效率高,可味道上到底是不如手工生产。
据说,最地道的手工粉条只有在寒冬腊月才能完成,你知道是为什么吗?看看手工粉条生产的全过程,想必你就知道答案了。
张延伟| © 撰文
西瓜| © 版式
01
收回家的红薯被赋予多种吃法
我对“红薯丝捞面条”情有独钟
▼
周末晚上和几位朋友小聚,有道菜叫作“蚂蚁上树”。“蚂蚁”指剁碎的精肉沫,“树干”则是红薯粉条。
先前乡村里再普通不过的红薯粉条,居然被赋予如此精致的名字,并且成了市民餐桌上的稀罕物。我心里感慨万千,突然记起:又将到了做粉条的季节了。
上世纪80年代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红薯汤红薯馍,离开红薯不能活”那样的艰苦年月虽已成为过去,但红薯作为细粮的补充,仍在人们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
我对“红薯丝捞面条”情有独钟。
奶奶总是投我所好,捡几个光滑圆实的大个儿红薯洗净,用“擦勺儿”擦成细丝儿,等面条即将起锅时把红薯丝丢进去。
红薯丝经滚水一烫,连面条一起捞出,再经温水一拔盛在碗里,把准备好的“蒜汁儿”或“芝麻盐”撒在上面拌匀。杂面条筋道有嚼头,红薯丝清脆更爽口,绝对称得上神仙羡慕的美食。
那时家里烧的是散煤,灶火口两边分别摆着一块月牙形状、黄泥做的“锅圈”,利于火苗上升。奶奶做饭时总忘不了挑几根细长条红薯放在锅圈里,等饭做好了,红薯也烤熟了,我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灶台上甘甜绵软的红薯狼吞虎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