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曾经的街头“三大霸主”,沙县小吃、兰州拉面、黄焖鸡米饭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国民小吃”。可是随着消费升级浪潮的出现,这三大国民小吃一度引以为傲的价低管饱优势逐渐丧失了。
近年来,一股创新升级风潮终于在这三大赛道中刮起来,以兰州拉面为甚,赛道中的新锐品牌们频频受到资本的青睐。可见,这三大国民小吃中还是蕴藏了大把的机遇。
文章看点:
1. 沙县小吃到底有没有失去年轻人?
2. 资本将如何改写兰州拉面的命运?
3. 黄焖鸡米饭真的凉凉了吗?
4. 三大国民小吃,同样的国民度,有什么不同境遇?
红餐品牌研究院数据显示,在今年的前10个月里,在我国餐饮行业融资事件的总数中,小吃快餐品类融资次数占到了五分之一,名副其实的吸金能力第一名。比如炸串界的喜姐炸串、夸父炸串,卤味界的菊花开、研卤堂,小面界的遇见小面等,均在年内拿到了融资。
因为可复制性强,品牌化趋势明显,小吃品类也挥别了路边摊散乱的状态,开始了连锁化规模化之路,进而成为资本界竞相追逐的香饽饽,热度甚至已经超过了咖啡、茶饮。
尤其是去年以来,以兰州拉面为代表的国民小吃赛道掀起了创新巨潮,涌现出了一批新锐品牌,让大家的目光再次聚集到了小吃赛道。
曾经,沙县小吃、兰州拉面、黄焖鸡米饭这三大“国民小吃”,因为消费基数够大,都曾被寄予成为“中国麦肯”的厚望,可是这么多年来却一直未能真正实现。
如今,它们终于有了变革的迹象,观察君不禁想要知道,这三大国民小吃如今呈现出怎样的发展态势呢?哪个又有望率先破局?
1
沙县小吃:
不缺话题度,品质化升级是趋势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沙县在哪,但一定吃过沙县小吃。
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沙县小吃在全国有8.8万家门店,年营业额500亿元,带动就业30多万人,是中国街头餐饮店的绝对王者,甚至在海外6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沙百味经典招牌鸡腿饭,品牌方供图
沙县小吃之所以能开遍世界,离不开政府这个强有力的推手,主要依靠“三驾马车”——沙县小吃集团、沙县小吃办和沙县小吃同业公会。
从90年代起,沙县小吃就开始进军全国,这也得益于沙县政府的推动。彼时的沙县政府为了鼓励当地人外出开店,不仅提供免费学做小吃的机会,甚至报名参加培训的还能得到几百块钱补贴。
有资料显示,2004年,沙县小吃进军上海时,每开一家门店,沙县政府就给1000元补贴;2007年,北上攻占北京市场时,沙县政府对前100家北京门店给予每店3000元的补贴。
到了2016年,在沙县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沙县小吃开启“标准化、连锁化”的转型升级之路,开始对全国各地的沙县小吃,采取统一管理、统一装修、统一产品的现代经营模式。
但由于门店体量实在庞大,“统一”之路并不顺畅。据海峡都市报报道,截至今年10月,已发展了沙县小吃加盟连锁门店3203家。按照8.8万家总门店数来看,沙县小吃的加盟门店的连锁率仍然只有3%左右。
所以,在许多消费者的眼里,沙县小吃仍然是来自沙县的小吃集合体,是一个品类,而非一个真正的品牌。
绝大部分沙县小吃店铺还是以“夫妻店”为主,出品、门头、甚至名字都没有统一标准。同样的一碗馄饨,在一些店里叫扁肉,另一些则叫“香脆馄饨”“飘香馄饨”“清香馄饨”。
此外,即使有集体商标的加持,都使用了同样的吃豆人形象logo,但是各家门店的名字也并不统一,除了必须存在的“沙县小吃”这四个字以外,店名前缀五花八门,“福建”“正宗”“精品”……
有媒体以“沙县小吃招安难”来评价如今的局面。今年,这种情况迎来了一些好的转机,一方面是因为政府的推动,另一方面则是来自市场竞争的推动,沙县小吃或迎新机遇。
1. “沙县小吃”动不动上热搜
上个月,沙县小吃又火了一把。
起因是这样的,微博博主“@刚刚火了”发起了一个帖子,同时配了两张图:一张是沙县小吃的经典形象——黄底红字,吃豆人logo;另一张则像一家轻食餐吧,门头是冷淡的银灰底色配着设计简约的字体,很现代。
△图片来源:观察君在微博上的截图
因为两种门店形象的强烈反差,迅速引发网友大量的讨论、转发,“沙县小吃也内卷了”的话题很快登上热搜榜。网友评论说升级后的门店“很高级,像奶茶店,想起了喜茶”“一看就很舒服,吃饭也有好心情”“我以前经常吃沙县的蒸饺和拌面”……你一句我一句,网友们似乎在跟评中找到了某种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