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泾县茂林红烧蹄膀,泾县茂林猪蹄膀

首页 > 美食 > 作者:YD1662025-03-20 07:10:39

采访当日由于时间原因,记者没有品尝到“茂林十二碗”的全部菜肴,仅尝到了糊粉、子糕、小炒等菜。和江南地区的多数菜肴风味相似,这些菜口味咸甜适中,油色浓淡相宜,其实并没有多少“宫廷味”,甚至有些不修边幅。但当方和龙和曹江琴两口子热情地把一道道菜呈上来并认真而隆重地向我们一一介绍时,记者想起了《舌尖上的中国》里的一句话——“一人不成席,宴,可以是礼仪之邦的中国最高的诚意,也可以是生生不息的传承最深的心意。”也就突然理解了茂林人的心意,“茂林十二碗”,寓意着他们生活的丰盈和对幸福的向往。

地方非遗 传承生生不息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茂林十二碗”一直在生生不息的传承当中。

“清咸同年间,茂林本地的游厨吴大厨,成为了潘府两位御厨的助手,帮助他们成功研制出‘十二碗’,他也因此成为了第一代传人。”如今,“茂林十二碗”早已是泾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者翻阅材料发现,其有着非常详细的传承谱系:一代吴大厨传艺给了当地的两位晚辈游厨,也就是第二代传人徐美云和方长久;而后,徐美云传子吴大运,方长久传子方延华,这是第三代;我们采访的方和龙,就是方延华的儿子,已是第四代传承人。

安徽泾县茂林红烧蹄膀,泾县茂林猪蹄膀(9)

“除了我,吴大运那边也在传承,已经传到了第五代了。”方和龙说,言传身教是“茂林十二碗”代代传承的方法,他从小跟在父亲身边一招一式地学习,17岁时就上了灶台,20多年前便开了自己的饭店。“在传承中,我稍微进行了改良。”方和龙告诉记者,过去的红烧蹄髈和糊粉等菜都偏甜,为了符合现代人的口味,他降低了“十二碗”的甜度,让菜肴更为爽口日常。谈及未来时,方和龙说目前他的生意挺不错,每年从四面八方来品尝的游客络绎不绝,自家店里推出真空包装的“子碗”红烧蹄髈,每年能卖七八千个。“我儿子今年32岁,现在做销售工作,他也很会做‘十二碗’,我从小就教他,希望有一天他可以来接我的班。”方和龙如是说。

正在努力的不止是方和龙的言传身教,还有茂林镇对于这一美食文化的传承。

“我们利用节庆等活动,加强宣传普及。”茂林镇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地的旅游部门、人社部门曾联手举办过“茂林十二碗”厨艺大赛等活动,评选出最佳菜肴,旨在提高这一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泾县是国家全域旅游创建示范区、安徽省旅游十强县,目前非遗文化与旅游融合还不够深入。我们希望在未来,‘茂林十二碗’的名声可以更响,成为泾县一块强有力的旅游金字招牌。”该负责人表示。

“彭祖传人显身手,村娘入厨也好样。茂林水土茂林菜,徽风京韵天下扬。”采访最后,方和龙用一首当地的打油诗,总结了他对这一传统美食的期许。有人说,宴席不仅是极致的烹饪,更有超越食物的深意,行走青弋江关于美食的采访让我们明白了这句话,无论是“十二碗”还是“八大碗”,都是如此,菜品功夫以外更有文化礼节,便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
上一页123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