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蟹生产准备投苗阶段(2 月)
今年 2 月,在历经“立春”与“雨露”节气后,春天早早来临,蟹生产正式踏入准备投苗环节。此阶段对蟹池的精细管理至关重要,需从多方面着手,为即将开启的养殖周期奠定坚实基础。
(一)全年规划设计
放养苗种的质量对全年水产养殖的成败至关重要,做好全年规划设计,需依据往昔经验教训与市场动态精准规划。明确当年的目标定位,是侧重产量提升、品质优化还是经济效益最大化;确定自由放量模式,依池塘条件与养殖品种特性灵活抉择;合理规划投资密度,避免过度投入或资源浪费;制定科学管理方式,涵盖日常巡查、水质调控、疾病防控等流程;坚持科学规划,不盲目跟风。
蟹苗的养殖管理
(二)精心挑选苗种
苗种质量是全年养殖成败的核心要素。优先选自己或周边熟人养殖的扣蟹,其种源清晰可追溯,养殖过程透明,幼苗体质状况一目了然。对于外地幼苗,鉴于可能存在的种质差异、运输损伤及环境适应性问题,务必谨慎采用。挑选扣蟹时,严格遵循壳青肚白、体质强健、附肢完整标准,这类扣蟹生长潜力大、抗病能力强。而在养蟹后期频繁用药*纤毛虫的幼苗,药物残留可能影响其后续生长与健康,黑壳较多幼苗往往存在生理缺陷或感染隐患,均应审慎选用。
(三)螃蟹苗的吐水与运输
幼苗捕捞后,立即置于清水中吐水约 2 小时,期间轻柔搅动水体,增加溶氧,促使其充分排出体内杂质。同时,仔细清理扣蟹鳃中淤泥,防止鳃丝堵塞引发呼吸障碍与水体污染。运输时,短途可不吸水直接放置幼苗,但需注意分层摆放、避免挤压;若运输超 2 小时,幼苗需反复进行水处理测试,待鳃完全吸收水分后方可放置。投放幼苗时,从岸边缓释,让蟹苗自然爬入池水,避免从塘中间投放造成应激溺水。
(四)建议放养密度
合理的放养密度既能保障蟹苗生长空间,又能充分利用池塘资源。纯公扣蟹每亩建议投放 1000 - 1200 只,其生长迅速、个体较大;纯母扣蟹每亩 1200 - 1500 只,利于繁殖与群体养殖效益;混合公母扣蟹每亩 1200 - 1300 只,兼顾生长与繁殖平衡。实际密度还需结合池塘口承载能力与个体繁殖水平微调,确保养殖生态稳定。
(五)防止药物伤害
放苗前 24 - 72 小时,用活的小鱼、虾或蟹幼苗“试水”,密切观察其活动状态。若出现不安、活力下降、漂浮沉没、蟹爪环死等异常,及时喷洒维诺鱼虾生命液缓解应激、补充体能、增强活力,持续“试水”至正常后再行放苗,确保蟹苗入池安全无虞。
养蟹的管理方法
三、蟹塘土壤作为河蟹栖息与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循环的关键载体,其改良意义重大。当地多数蟹塘经多年养殖,土壤肥力衰减,颗粒结构受损,压实酸化、渗透性降低等问题突出,易致底部缺氧、有害菌滋生、硫化氢超标。定期向池中泼洒维诺众养菌,可激活底泥微生物群落,加速腐植质气性分解,抑制病原细菌,维持水体清洁,为河蟹营造优质生存环境。
四、苔藓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土壤肥力不平衡和钾肥严重缺乏。由于水质差、水位低、光照少等因素,苔藓爆发。因此,可泼洒维诺众养菌分解池塘底部残饵,分解死藻以及悬浮物。
五、早春时节,蟹塘水生植物种植需适度。池塘圆形沟渠以伊乐藻为主,每捆行距 2 - 3m,覆盖率 50% - 60%,早期提供藏身之所与部分溶氧;平底池塘伊乐藻占 20% - 30%,其余区域搭配苦草(扁担草)、黑藻(节节草),构建多元植物群落,既满足河蟹不同生长阶段需求,又防止缺氧与水枯病,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六、早期水质调控以肥活嫩爽为目标,保持理化指标稳定。通过合理调控水深维持水温,一般 50cm 左右为宜;“晚春寒”或阴雨天适当加深水位防寒保温;晴天降低水位提升积温,为蟹苗生长提供适宜水温环境,助力其快速适应新环境、茁壮成长。
七、溶解氧是蟹塘生命线,不足时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易超标。养殖全程确保溶解氧在 5mg/L 以上,可采用增氧设备、生物增氧措施(如种植水生植物、培育有益微生物)协同作用,为河蟹营造富氧环境,提升第一、二壳存活率,保障养殖效益。
螃蟹的养殖管理
八、水的碱度和硬度长期被养殖户忽视,却深刻影响水质与养殖生物生长。当碱度和硬度低于 150mg/L,水体缓冲能力弱,碳源及钙镁离子不足,pH 值波动大。应预先监测调控,适时泼洒维诺众养菌调节水质,增强水体应力缓冲能力,为藻类、水生植物与螃蟹创造稳定生长条件。
九、蟹苗下塘后,依天气与水温灵活组织饲养。天气晴好、水温稳定在 10℃以上时正常投喂;饲料以新鲜冰鱼、优质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40% - 42%)、发酵饲料为主,每日摄食量占螃蟹体重 1% - 3%(混养青虾需计入其重量)。根据食台残饵情况精准调整喂食量,确保饲料高效利用、避免浪费与污染。从下塘伊始拌料维诺甘尝味丹,护肝健肠、促胃消化,提升河蟹免疫能力与饵料利用率,降低发病率、死亡率与饲料系数,实现养殖成本节约与效率跃升,推动蟹塘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