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也爱吃包子、饺子,我们当地有一家天天排长队的包子铺,生意极好,从早排到晚,而且还覆盖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大家最爱吃他们家的鲜肉包子,我爸妈也不例外,只要有空就会去购买一大袋子,至少20个。
买回家之后,分别装入小的保鲜袋中,然后再放进冰箱的冷冻室进行保存,第二天的早上,从冰箱拿出,在蒸锅里再次加热后,搭配小米粥或者豆浆牛奶,也是一顿丰盛的早餐。
可是这样冷冻保存的包子,再次加热之后的口感没有在包子铺刚刚蒸好后那么好吃,在我爸妈眼中,这样的早餐吃的既干净又卫生,而且还省钱。
爸妈除了爱吃包子外,还经常在家包饺子,超市购买的饺子皮,自家调配的肉馅,我媳妇帮忙包饺子,包好之后,直接放入冰箱冷冻室进行存放,吃时候,拿出来不用解冻,直接下锅煮,口感同现包的饺子,差不多。
于是我尝试了这样的想法,既然爸妈能够吃自家包的饺子,为啥不能在家自己调配肉馅包包子了,我爸妈的想法是,饺子皮在超市能够买的到,包子的面皮超市没有。
这还不简单,我在家给您发面包包子,如果您信不过我,那您就自己调配肉馅的味道,我负责给您包包子,第一次在家包包子,中途还是遇到不小的困难,好在一一克服。
包子全都包好之后,我妈就忙碌起来,一锅又一锅的开始蒸包子,家里的蒸锅比较小,我面发的有点多,那天在家包了差不多30多个鲜肉大包,我妈全都给蒸熟了,放凉之后再逐一装袋冷冻存放。
包子包好后的第三天,吃晚饭的时候,我妈再次说起了我做的包子,提出了不少意见,让我逐一进行调整,最让我妈开心的是,在家自己蒸包子,确实比在包子铺购买包子省钱,而且自家包的包子,里面的肉馅吃的也更加安心。
我妈说完她的想法后,我提出了一个让她陷入深深思考的问题,包好的饺子,可以直接放入冰箱冷冻保存,为什么包好的包子,您要蒸熟后再放凉,然后再放入冰箱存放了,不能按照饺子的保存方法,直接将包子坯冷冻存放吗?
您家的老人是不是也同我爸妈一样,在家包好的包子,非要蒸熟后再放入冰箱冷冻保存,下文给大家说说采取饺子的冷冻方法,直接将包好的包子坯放入冰箱冷冻保存的几点好处。
我们先从包子的历史开始说起,包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它的雏形可能只是一种包裹着馅料的面食,随着时间的推移,包子的制作工艺不断改进和完善。到了汉代,包子的形态和制作方法逐渐接近现代。
在唐宋时期,包子的种类愈发丰富多样,不仅有肉馅的包子,还出现了各种素馅的包子,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口味需求。这一时期,包子逐渐从宫廷走向民间,成为了百姓餐桌上常见的美食。
宋朝是包子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城市商业繁荣,小吃摊点随处可见,包子成为了街头巷尾常见的美食。包子的制作工艺更加精细,皮更薄、馅更足,口感也更佳。而且,不同地区开始形成各自独特的包子风格。比如,江南地区的包子注重馅料的细腻和鲜甜;北方地区的包子则以馅料实在、口味浓郁为特点。
明清时期,包子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各地都涌现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知名包子品种。如上海的小笼包,以皮薄汁多、肉质鲜嫩而闻名;广东的叉烧包,甜咸适中,独具风味。
从古至今,为什么大家都这么喜欢吃包子了?
在古代,社会资源相对匮乏,粮食种类有限,而包子的馅料选择却能因地制宜。无论是肉类、蔬菜、豆类,甚至是一些野菜、野果,都能被巧妙地包入其中,充分利用了当时可得的食材资源。这种适应性使得包子能够在不同的地域和时代,根据当地的物产和口味偏好进行变化,满足人们的饮食需求。比如在北方,常见的猪肉大葱馅包子充分利用了当地丰富的猪肉和大葱资源;而在南方,一些以竹笋、鲜虾为馅料的包子则贴合了当地的特色食材。
包子制作相对简单,易于保存和携带。在古代,人们生活奔波,尤其是出行时需要便于携带的食物。包子做好后可以放置一定时间而不变质,方便携带在路上充饥。这种便捷性在交通不便、食物保存条件有限的古代尤为重要。例如,行商的人经常会带上一些包子作为旅途中的干粮。
包子的营养价值也不可忽视。面皮提供了碳水化合物,馅料中的肉类提供了蛋白质和脂肪,蔬菜则提供了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等。这种营养的均衡搭配为人们的身体提供了能量和必需的营养成分。
现代社会,包子的口味更加多元化,制作工艺也更加精细,同时还融入了健康、时尚的元素,吸引了更多人的喜爱。比如,出现了全麦面皮的包子,以满足人们对于健康饮食的追求;还有各种特色创意馅料的包子,如芝士馅、水果馅等,迎合了年轻人的口味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