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吴荣辉
开渔节后,海岛洞头的农贸市场里,最耀眼的“明星”莫过于那亲民的海鲜——“丝丁儿”(闽南语),学名龙头鱼,温州话“水潺”。家家户户的餐桌上,红烧“丝丁儿”是一道不可或缺的美食,散发着海岛渔家的独特风味。
“丝丁儿”的脑袋上绝大部份面积被嘴占用,它眼睛很小,牙齿大小不一,成丛分布,有些牙齿甚至可以向内平放。要是剖开它的肚子,你会发现里面往往藏着还未消化的各种虾、虾蛄、小乌贼,以及鱼的幼体,甚至有它的同类。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它“穷凶极恶”的吃相。此刻,你脑海中会不会浮现出一条长着巨大龙头的怪鱼,在大海里翻腾,搅起千层巨浪的情形?
“龙头鱼”这长相,集阳刚之气和海洋生物的霸气,但事实上你看到的只是纯属表象。其实,它身子“弱”着呢。传说,龙头鱼身上原本长有硬骨,为了帮助鳓鱼筹骨壮身,它献出了自己唯一的硬骨,之后就瘫软在龙宫门口。海龙王被它的热心肠和富有牺牲精神所感动,便赐它一个“龙头”,以免柔弱无力而受欺负。如今,它全身只有一根白色主骨,并且主骨是柔软的。它身上其他的鱼骨又细又软,好似胡须一般。它鱼体含水量极大,似集海洋之水沫修炼而成,浑身娇艳,水嫩水嫩的,犹如刚出浴的贵妃,是鱼中异类,给人一见倾心的初恋感,就像贾宝玉说的“女子是水做的骨肉,见到女子变清爽”。鉴于它身子“柔弱无骨”的特性,民间还给它取了更加直白的俗名,如“豆腐鱼”“鼻涕鱼”“水潺”等。
这下子,你会不会心有灵犀不点也通地领会我们闽南语亲昵地叫它“丝丁儿”,其实更是强调它体内含水量大,身子像丝绸般顺滑的特点?
“丝丁儿”还有烈女之性情,一旦被网上,离水即死,绝无存活可能,就算立马冰冻,也保存不了太久。以致至今无法人工养殖。它一生只活一年,以保持族种的纯净。由于“丝丁儿”不易保鲜,如果没能及时出售,很快就会腐烂,所以它的价格十分“美丽”。记得我小的时候,它甚至被贱卖到1元5斤。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在不断探索中寻找自己的味觉舒适区,“丝丁儿”越来越受青睐,喜欢“丝丁儿”的人真不少。在我们洞头,红烧“丝丁儿”是家常做法;汤鲜肉嫩的是“丝丁儿”汤;沉淀岁月质感的是“丝丁儿”干;香酥爽口的是脆皮“丝丁儿”;清爽不腻的是“丝丁儿”饼……
红烧“丝丁儿”的烹饪方式简单而美味。去头去尾去内脏,清洗干净,切成小段备用。处理时要小心其锋利的牙齿,若遇到鱼籽,可一并保留。起锅烧油,下葱姜蒜爆香,倒入“丝丁儿”,稍微煎一下,不要翻动它。新鲜的“丝丁儿”经煎制,肉质会更加结实。其间,端着锅稍微晃动一下,以避免粘锅。倒入一勺生抽和老抽,一勺料酒,用锅铲轻轻翻一下面,动作一定要轻,否则肉质细嫩的“丝丁儿”容易碎。整个过程不需要加水。放入小米辣,大火收汁,撒上葱花即可出锅。无需额外加盐和鸡精,因其味道已足够鲜美。
红烧后的“丝丁儿”颜色诱人,轻轻夹起一口,放进嘴里轻轻一嗦,“侍儿扶起娇无力”,鱼肉与骨头完美分离,丰腴柔嫩,入口即化,无鱼可比,令人食欲大开。即便是给小孩吃,也无需担心鱼刺卡喉的问题。
“鱼之味,乃百味之味,吃了鱼,百味无味。”柔若无骨的“丝丁儿”,是海岛渔家的独特风味,也是人间烟火中的一抹亮色。还等什么?赶紧呼朋唤友,一同品尝这海岛的美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