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明初 钧窑玫瑰紫釉仰钟式花盆
(下)宋代 钧窑玫瑰紫釉渣斗式花盆
以前的皇帝占有欲作祟,只允许钧瓷御用,拒绝民间收藏,傲娇的乾隆还专门为钧瓷题过诗。
这种高贵也延续到今天,钧瓷的制作技艺成为了一项非遗。
孔相卿作为非遗传承人,已经在钧瓷烧制这条路上走了40余年了。
15岁那年,孔相卿学制瓷工艺的时候,应该没想到十几年后,自己能成为钧瓷大师。
那时,他只是觉得,泥巴对他有天然吸引力。
▲ 孔相卿:孔家钧窑传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不仅是孔相卿,他所在的河南神垕(hòu)镇,也是“玩泥巴”玩得最登峰造极的一个地方。
有多登峰造极呢?有首明清时期流传至今的歌谣:
“进入神垕山,七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遍地走,日进斗金钱。”
简单来说就是,这里有72座窑,市场大,赚钱多。
事实是,72座窑可能都说少了,神垕镇作为中国钧瓷之都,连街头墙面和路灯基座都是钧瓷制成,说是三步一窑都不为过。
▲ 神垕镇(图源网络)
孔相卿就出生在神垕镇的一个钧瓷世家,在祖祖辈辈耳濡目染之下,他22岁烧出的高仿钧瓷已经能媲美传世真品了。
我们几位编辑心想,这都不是老天爷赏饭吃,这得是老天爷追着喂饭吃了。
但说孔相卿只靠天赋,那就太过片面了。
我们常说钧瓷独特在它的偶然之美,为什么偶然呢?
瓷器在烧制过程中,时间、温度、冷却速度不同,都会使钧瓷产生不同的窑变效果,也许最后成品是一器一色,或是一器多色,谁也说不准,就像开盲盒,白里透青,青里藏紫,紫里泛红,所以说“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一点也不夸张。
但也因为这种没有规律的窑变,导致了行业内“十窑九不成”的现象,钧瓷烧成的成功率极低。
古代甚至认为,烧钧瓷就是“靠天吃饭”的一件事,还会特地祭拜“窑神”,祈求烧制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