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丁炒面。摄影/CL160 图/图虫·创意
甘肃丨拉条子之乡最是寻常
拉条子是新疆人的饭桌主角,也沉入了甘肃人的生活。
在河西走廊这一拉条子“原产地”,拉条子依然是一日三餐的吃食,而对于曾经的移民重镇,现在却有更多人出走的兰州,拉条子可能是更为深切的乡愁。
▲ 在外地,多数时候兰州人吃到的是一盘东方宫拉条子。摄影/RioRelaxing 图/图虫·创意
牛肉面出了兰州,就很难是那个味道,但拉条子不一样,制作简单便捷,煮、炒、拌样样都行,配菜可以是蒜苔炒肉,青椒肉末、茄子炒辣子、西红柿炒鸡蛋、乃至洋芋丝丝,也是啥都行。
唱着黄河谣的野孩子乐队,就很爱吃拉条子。上世纪末,来自兰州的野孩子乐队初到北京,冰箱里总少不了满满的西红柿“浇头”,那就是他们做拉条子的必备原料,也是联络乡情的“调味料”。
▲ 除了拉条子,正宁路夜市上的凉面也惹人怀念。摄影/严肃
吃着拉条子的野孩子,歌喉像面条一样不停地流,平平常常的感情,唱出的是西北乃至中国人的乡愁。某种意义上,这也是甘肃拉条子的写照,它们并不若新疆拉条风味汇聚,浓墨重彩,就是简简单单,擀面成饼,抹油切条,一碗拉条子,或炒或煮,或就简单配点牛肉汤,也能吃得开心。
塞上风味丨中卫拉条子
新疆、甘肃之外,在宁夏中卫,还有一块炒拉条的“飞地”。虽然它与新疆拉条和甘肃拉条类似,但一手“以抻代拉”的成条手法,却造就了不一样的味道。
▲ 宁夏炒拉条更像烩面,汤汁可能会比图中更多一些。图/网络
面团揉到软硬适中,弹性十足,可塑性极强之时,手轻力匀,反复拉扯,不断一根,得宽细扁圆,或称“鸡肠子”,或称“韭菜面”,而最大的特色,则是形似手工擀面刀,且能保留刀切的楞面。
不过中卫的拉条子,与其说是炒拉条,不如说是以“烩”代炒。西红柿和肉一起熬成酸辣可口的汤头。拉条子的韧性,则融在这酸辣可口的汤里。
拉条子丨还有哪些“亲朋”?
拉条子的发源地,乃是“小麦通道”河西走廊,是以凡是喜欢吃面的地方,就有拉条子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