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见面习惯问一句:“您吃了吗?”既是礼貌,也是对吃的重视。一日三餐,早上的一顿更是用心。豆腐脑、油饼、包子、炒肝、豆汁、焦圈、油条、豆浆,还有各式各样的烧饼……无一不包含着北京人对美食的热爱。
这些简单的食材,做出经典的味道,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北京人的肠胃,也为我们开启了繁忙红火的一天。有几种早点,是早点铺里的主角儿,也是北京人的早餐桌上绝对离不开的,您知道是哪几样吗?
豆腐脑 千万别搅合溜边儿用勺吃传说豆腐是由淮南王刘安发明的。西汉时,道教盛行,刘安聚集一群道士炼长生不老丹,丹没炼成,却发明了豆腐。1960年河南密县发现的汉墓画像中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而这豆腐脑,就是做豆腐时的中间产物。具体来说,制作豆腐的流程应该是这样:豆浆——豆腐脑——豆花——豆腐。
南来顺的豆腐脑
北京人吃豆腐脑,讲究在上面浇一层卤汁。卤汁有回、汉之分。回民做的卤,荤的以牛羊肉熬汤,其中配有黄花、木耳、鸡蛋等,素的以黄花、木耳、面筋为主料。汉民做的卤则用口蘑、猪肉片、黄酱、大料等煮好勾水淀粉而成。
过去老北京经营豆腐脑的多是回民,前门外门框胡同的豆腐脑白,鼓楼后的豆腐脑马都十分出名。甭管是哪一种,白花花的豆腐脑上浇一层橙红透亮的卤汁,哆里哆嗦地舀一勺下肚,真是鲜美有味极了!一般这卖豆腐脑的小铺,还备有蒜汁、韭菜花、辣椒油等调料,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选用。
北京人吃豆腐脑,讲究用勺子靠边一勺一勺盛着吃,若是一顿搅和,就会把卤汁搅泄,连蒜汁、辣椒油也都乱了味,这样就尝不出豆腐脑原有的滋味了。
如同豆汁 焦圈、炒肝 包子的黄金组合一样,老北京人吃豆腐脑,标配就是糖油饼。在以咸口为主的北京早餐里,糖油饼绝对是个例外,红糖或白糖和出来的糖面,揪出一团放在普通面团上,擀面杖轻轻擀两下,双手提起来放入油锅,眨眼工夫糖油饼就鼓起来了。
炸糖油饼时要糖面先向下,待其鼓起不断翻滚,刚出锅的糖油饼外焦里嫩,一口咬下去,外面的糖衣嘎嘣脆,里面的饼心却是软乎乎,还冒着丝丝热气儿。糖油饼就豆腐脑,或是直接掰成小块泡在豆腐脑里,裹着厚重的卤汁,劲道可口,舒坦极了!
想要吃一顿正宗的豆腐脑 糖油饼,去哪儿呢?和很多城市一样,北京的很多美味早点铺,也隐藏在胡同街巷里。给您推荐俩地儿——
增盛魁小吃店
它创立于1928年,不大的店面外,每天早上都挤满了人,屋内只有7张餐桌,却并不妨碍人们美美地享用一顿早餐。右边的外卖窗口,常常能看到附近的居民端着小锅买回家吃。
地址:大佛寺东街26号(隆福医院北)
路线:地铁5/6号线东四站E口步行700m
耀峰成小吃店
每天早上这里也是挤满了顾客,这家店的糖油饼被认为“完全不亚于黑窑厂”,色泽浓郁,吃起来香酥可口。豆腐脑也十分实在,能在卤汁中找到牛肉粒。
地址:马甸东路清真寺旁
路线:地铁10号线健德门站D口步行850m
炸货 闻着焦香味儿您就找对地儿了北京人的清晨,从一个炸油饼开始。这就好比上海人的“阳春面”,武汉人的“热干面”,长沙人的“嗦粉”,广州人的“早茶”……是一日之晨,人们最期待的事情。当天擦亮,这座城还未全醒的时候,人们就开始在街头巷尾寻觅炸油饼、油条的焦香味儿。
北京人每天当作早点常吃的、极为普通的小吃是五种炸货,即油饼、油条、油炸鬼、焦圈和炸糕。这些“炸货”,只有趁热吃刚出锅的,才能保持焦脆鲜香。昔日街头、胡同口,常有现炸现卖的早点摊。走出家门不远,到小摊上喝滚烫的豆浆、吃热乎的油饼。有时,家中有早起的人出来买,手拿笸箩盆钵,不到一条胡同到家了,撂下就吃,依然是热的。每天清晨,早点摊的油锅里油烟蒸腾,人们吃得香喷喷,滋味天天依旧,却天天不同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