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明清两代的文人雅士对龙井茶均赞赏有加。
除了有好的生长环境,西湖龙井还得益于其独特的炒制工艺。
古时候,西湖龙井均为手工炒至,分为青锅和辉锅。青锅主要是散发茶叶的青草气,使茶叶的色泽和香气基本成型,摊放后,就是最重要的辉锅工序。
辉锅时,对炒茶师父的技术要求很高,要通过抖、搭、拓、捺、甩、抓、推、扣、磨、压等十大手法交替进行,只有时间、火候、手法都恰到好处,才能炒出品质上佳的龙井,所以即便在杭州,也是“山中仅有一二家,炒法甚精”。
西湖龙井炒制难度如此之高,也难怪明代的高濂在对比西湖龙井和六安茶时说,六安茶品质虽好,然炒法不精,故不如龙井。
西湖龙井在明清之时产量极少,明代屠隆《茶说》中提到,当时的龙井茶产地不过数十亩而已,到了清代,翟灏在《湖山遍览》中说龙井茶每岁所产,不过数斤。
龙井既名声在外,又产量稀少,自然价格昂贵。许次纾在《茶疏》中不无自豪地说:“吴淞人极贵吾乡龙井,肯以重价。”
然而,即便“肯以重价”,往往也很可能买不到正宗的西湖龙井。
这是因为,随着西湖龙井声望日隆,价格居高不下,所以早在明清时就有很多假冒西湖龙井的,高濂就记载“附近假充,犹之可也,北山西溪俱充龙井……以乱真者多尔”,而袁枚也在《随园食单》中说,“富贵人家不能吃者也”。
当然,西湖龙井如日中天的地位,当然离不开它的代言人——乾隆皇帝的钟爱和力推。
乾隆六下江南,其中有三次去品尝了西湖龙井,我们知道,乾隆爱盖章、爱写诗,每到一地必须写几首诗过过瘾,这无疑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广告。
第一次是乾隆十六年,乾隆观看完西湖龙井的采制过程后,写了一句广告语,“龙井新茶龙井泉,一家风味称烹煎。”
乾隆二十七年,乾隆再次去龙井,并去老龙井品茶。乾隆三十年,乾隆又去龙井游玩,写了《再游龙井作》一诗,还有追忆龙井寺的诗,比如“我曾游西湖,寻幽至龙井”等。
而且他游览完龙井之后,题下了龙井八景,而御茶十八棵更是令西湖龙井确定了牢不可破的王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