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水,焖至肉块软糯,即可收汁起锅
博白人过年,炸好扣肉后,还要炸一种“芙蓉肉”,是用面粉搅浆包上肉块下油锅炸成。我成年以后外出游历,长了些见识,知道这和全国皆有的“酥肉”差不多。我们家做芙蓉肉,是打几个鸡蛋到面粉里,搅拌成极浓的糊状。切些五花肉条或半肥瘦肉条,往面糊里一转,旋几下,粘满面糊,即下入油锅,小火慢炸。不一会儿,这团裹着肉的面糊就会膨胀变大,很快就熟了,散发出奇香,赶紧捞出晾到一旁。对我们小孩来说,最精彩的环节便是这炸芙蓉肉的时候。炸扣肉时,看着热闹,闻着也香,但那一砣砣肉,却动不得手脚。而炸芙蓉肉时,趁家长不注意,逮着机会就偷一块,塞进嘴。刚出锅的芙蓉肉,如同刚出锅的油条,香味最浓,口感最脆,凉了以后哪怕再加热,口感也变韧了。炸扣肉往往安排在吃了晚饭以后,从容开锅。这一晚,为了一尝芙蓉肉,我们也推迟了睡觉时间,陪父母在厨房忙活,帮烧烧火看看灶什么的,其实主要是添乱。但围炉炸扣肉之夜,除了口腹之欲,更给了孩子们一种浓重的过年仪式感。这时候,事实上我们已经在过年了。这一晚,农场家家户户领了猪肉,都要炸扣肉,我们一群小孩就成群结队,组团挨家挨户观礼,这是过年前最后的集体快乐。
芙蓉肉
我妈在厨房,其实是有些手艺的。炸好扣肉和芙蓉肉这些正经年货,她还会收拾一些猪肠子、肉皮之类的东西,炸上一炸,过年时取出再加工一下,都是好菜。此外,她还特意炸了不少不规整的边角瘦肉块,过年吃扣肉时,就切上几片,塞在扣肉底里,那是特意照顾厌恶肥肉的我。我心领神会,扣肉一上桌,就把筷子往底下一伸,夹两块纯瘦肉出来。这样加工的瘦肉,吃起来其实和扣肉上面那层瘦肉是一样的,只不过省去我清除肥肉的麻烦。一块扣肉,最好吃的部分其实是扣肉皮,尤其是那些刻意炸出虎皮纹的。猪肉皮本来口感坚韧,而且没啥值得挂念的异香,但扣肉皮跟着整块扣肉,经过煮、炸、再煮、蒸等诸道工序,口感完全变样,非常糯软,后来我吃海参,突然发现炖得好的海参,口感就跟扣肉皮一样。
炸好的扣肉、芙蓉肉之类炸货,可以存放很久。家里有一口大缸,缸底垫了小半缸石灰,石灰上面再垫几层油纸隔开,上面就齐整地放着过年前炸的干货,过完年后,遇上重要日子或来了贵客,就从容取些出来,进一步加工。扣肉是走白道还是黑道,再加工时就有分别了。一般来说,像年夜饭之类盛典,或是招待客人,肯定要走白道,不能胡来。取出一块扣肉,先下锅煮软,切成连片并列,再用五香粉、酱油、水豆豉、腐乳等佐料调成的汁将每片肉细细抹过,肉皮朝下布在大碗里,瘦肉一面朝上,我母亲一般还会剁些葱头、蒜白、芹菜末和咸菜末,厚厚铺在瘦肉面上,权充扣肉底。煮扣肉时还特意加几块专门炸的瘦肉,此时一并塞在扣肉底里。然后上锅大火蒸个一刻钟取出,用湿毛巾包着隔热,取一碗口比蒸扣肉的碗更大的碗,盖在扣肉碗上,上下翻转,揭去原来蒸扣肉那个碗,变成肉皮朝上,扣肉底被严密地压在一排肉片下面。一大碗扣肉,看上去美观齐整,端上桌肯定要放到中央。这就是一条康庄红道。
我家年夜饭上的扣肉,因为是过年,所以走的是红道
让扣肉走红道,面子上虽然美观端庄,但手续繁琐。有时候,扣肉只是自家人吃的话,为赶时间,直接让它走了黑道——做成散扣。吃时扣肉胚子同样下锅煮软,但不必切成整齐的一片片,切而是切成火柴盒大小的滚刀块,尽量确保每块都要肥瘦肉连着皮。然后,下锅略炒,微微出油,便加上其他辅菜,添水焖炖。最好的就是焖酸菜,焖炖中扣肉会沁油,酸菜吸去,霎时味道饱满许多,口感也变得圆润滑口,扣肉块则更加清爽,肥不腻瘦不柴。但是,这种酸菜要用那种干腌的叶菜才好,两广常用萝卜缨子或芥菜,仅仅是加盐干腌,变能腌出异香扑鼻的酸菜来,咸、酸且脆口。这种干腌的酸菜,才会痛痛快快地吸取扣肉沁出的油脂。泡出来的酸菜,就没那么容易吸味。
散扣炖咸菜也是好东西,经年的萝卜干或大头菜,最好腌制时间老些,已经有些陈香的,切末泡去多余的咸味,加入翻炒过的散扣中炒匀,再加水细火久焖。焖到扣肉软烂糯口之时,咸菜也已然吸足味道。拿来下饭,任谁都要添饭。有时候一时找不到就手的辅料,也可以直接倒啤酒焖。扣肉块翻炒后,倒入整瓶啤酒,焖干收汁,成菜的扣肉块晶莹剔透,闪着油光,吃起来软糯适口,绝不腻人。
把扣肉做成散扣,走黑道,除了没有那种庄严排列的仪式感,其实更易入味,吃进嘴里口感更为丰富,层次变化多端,香味也更加深沉纯粹。有个小窍门,不管配什么辅料焖炖,翻炒散扣时最好加点桂林腐乳,焖至快起锅前,加一大把切成寸长的青蒜梗和芹菜段,味道更加清爽。
著名的贺州黄田扣肉,南宁一贺州馆子,点扣肉的人真不少
正月时,有位小老弟在他公司搞了桌开年饭,其中就上了一道酸菜焖散扣。扣肉是他老家*年猪做的,酸菜是他老娘用大叶芥菜腌的。两碟上桌,顷刻被抢一空。回去时,他从坛子里掏了几斤酸菜给我,我冻在冰箱,不像其他酸菜那样炒来喝粥,而是看着哪天有空,好好收拾一块扣肉,细细炖了,再炒个青菜豆腐,约上一两位朋友过来,开瓶酒,喝将起来。过年时我得了不少扣肉,一直堆在冰箱里,唯有此法,不讲究手艺,却吃得人肠胃熨帖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