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渤海湾浅滩盛产毛蚶,昔日春深夏初大量上市。毛蚶也叫毛蛤、麻蛤、麻蚶,天津人俗念“蛤”音为“gě”,口语似“麻葛”。麻蛤以量大、价廉、味美的优势曾长期成为天津百姓食生活中的好滋味。早在清咸丰年间,诗人周宝善在《津门竹枝词》中就夸:“葛沽岁产密窝窝,其奈吾津莫嗜何。胜似江瑶柱味美,鲜蛏青蛤不如它。”葛沽是滨海古镇,句中所言的“密窝窝”即麻蛤,说它的滋味比蛏子、青蛤还要鲜美。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麻蛤也在统购统销之列,大宗的麻蛤运到合作社(津口语称合社)或菜店时一般直接倒在路边,像小山似的……“哎,三姑,咱合社可新来大麻蛤啦,快去吧”,消息急速传遍胡同里巷,张二伯、六嫂子、小蛋子等一众四邻迫不及待地提着篮子、端着盆子连跑带颠呼啦啦地就在麻蛤堆前排起了长队,人们翘首以待等开卖。再瞧卖麻蛤的更是“简单粗暴”,往往直接用大铁锨铲,论锨卖,一毛钱一锨。铲麻蛤也有“暗门”,比如遇到相熟的或嘴甜的小孩,那一锨铲下去,稳稳的,端起来是竖尖儿的一大锨;若铲一锨起来时连抖带晃,那麻蛤就会比前几份少很多。
津人爱河海两鲜大有“半月不吃就要学猫叫”的情状。麻蛤到手,有人等不及回家,索性就端到胡同里公用水龙头底下“哗啦哗啦”地洗起来。民间常见的吃法是煮熟蘸着姜醋汁吃,麻蛤性寒,姜暖,二者补益。也有人加菠菜、黄瓜,佐芝麻酱、醋、香菜(俗称芫荽)等温拌而食。摊托儿,也是津味饭食一绝,比如出名的面鱼托儿、旱萝卜托儿(咸食)等,吃麻蛤也有此做法。把麻蛤肉切成丁,加鸡蛋摊煎成饼,可当下酒菜,还可用现烙的油盐饼卷着吃,宜配一碗绿豆稀饭。
包子、饺子、捞面是天津民间的三大家常饭。滨海的一些乡人爱做蚶子卤吃,它也似汤菜。先切碎麻蛤肉,接下来用葱、姜、八角(大料)、甜面酱炝锅、炒香,然后放麻蛤,俏少许木耳、粉丝、韭菜等,再勾芡粉、飞蛋花,临出锅时可淋上一点儿花椒油。蚶子卤可拌面,也能当汤菜。最让人啧啧称道的还得说包麻蛤馅饺子,水饺、烫面蒸饺皆宜。把麻蛤稍焯六七成熟后剁馅,放点韭菜,麻蛤的鲜美在韭菜辛香的烘托下达到极致。吃罢这饭食,“那叫一个熨帖”。
如今,市面上的海产品很丰富,麻蛤也成为相对不多的小海鲜,但许多“卫嘴子”仍偏好这美味,餐饮行还推出生腌(配柠檬汁、蒜蓉、青椒、红椒等)、炭烤、酒醉等新吃法。
(据7月3日今晚报 文/由国庆 图片摘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