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君子之一的齐国孟尝君,养有门客三千。其中有一位叫冯谖的门客在孟尝君门下受到冷遇,吃的是粗茶淡饭。于是,冯谖背靠柱子,弹剑而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意思是:长剑呀,咱们回去吧,我在这里吃饭连鱼都没有。在古代,“食有鱼”就那么稀罕么?其实还真不简单,地境少江河,食鱼只得挖塘饲养,塘要占地,不成规模,产量就小,食有鱼不是一桩易事。再说塘鱼,滋味自然不及产自江河的活水鱼。但在新津县,“食有鱼”实在是寻常得很。
新津五河汇聚,岷江水系之金马河、羊马河、杨柳河、西河、南河如扇形一般分布在县境,其余支流则如毛细血管伸向村落原野。仅以南河为例,流速平缓,河宽水清,自然生长一二十种淡水鱼类,像青波、土凤、白甲、船丁、银参、清鲤、鲫鱼、刺婆、乌棒、草鱼、黄颡等等,据1989年版《新津县志》记载,民国时期南河年产鱼达10余万斤。由此,新津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渔猎文化是新津县农耕文化中颇为重要的一面。新津安西镇出土了很多4500年前宝墩文化时期的红陶网坠,说明当时古蜀先民的捕鱼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出土于新津的《弋射·收获》和《鱼鹰猎鱼》画像砖,也描绘了两汉时期新津的渔猎场景。另,新津还出土了汉代陶水田模型(现存四川省博物馆),田中横穿一条沟渠,渠中渠底刻划着大量田螺和游鱼,考古学家认为新津人在汉代就学会了稻田养鱼、稻鱼共生技术。
新津汉墓出土的陶水田模型
清代,南河捕鱼场景更是新津远近闻名的一道农耕文化风景。当时的新津县令王梦庚为此赋长诗《南河观打渔用昌黎乂鱼韵》,描绘了秋初夕阳西下的渔汛日子,渔人荡舟南河上,或撒网、或下鱼鹰,渔歌互答,河面上好似唱起了一出连本大戏。如此热烈的劳动氛围常令观者如堵。后来,有邑人外出做官,秋风起时想起家乡的渔猎场景,乡情难忘,遂以“南港晚渔”名之,列入新津的十二景。
得此自然环境,“食有鱼”在新津,就像抽烟饮茶那般普通。岁月积久,食又有鱼,烹鱼慢慢也成新津一绝,所谓“新津鱼鲜,蜀地美味”。说到此,自然要谈及新津的美食文化。
新津是百年来川菜大师的摇篮。清末民国间,新津出了一个大厨——花源人王海泉。王自幼随父习厨,曾在丁宝桢府上事厨,创制出一款传承至今的名菜“宫保鸡丁”。后来他又经在清宫御膳房当差的成都人黄敬临引荐,进入御膳房,将川菜在京城打开局面,赢得“川菜大王”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