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的本源是什么,德是什么

首页 > 民生 > 作者:YD1662023-04-18 14:06:20

道的本源是什么,德是什么(1)

一、

道的真谛,并不是以偏见为基础的成全,而是具有能够包容一切的宽怀。

人生所谓的真理,并不是由个人以主观意识评判事物所得出的结论,而是能将万事囊括于胸的宽怀。

就如同善良一样,善良的本来面目一定不是一个人站在自己的主观角度,以自身利益衡量事物得出的结果,而是能跳出自己的主观立场,抛开自身的得失偏见之后,对于这世间众生有一种大爱的胸怀,这是善良的最高状态,也是善良的正确本质。

但是非常遗憾的一点就是,世间的大多数人评判事物和衡量是非的同时,并非是跳出自己立场,抛开偏见得出的结论,而是带着自己的主观情绪看待事物,并且以世俗的标准评价事物之后得出的结果。

从道的状态来看,这个世界混同一体,没有所谓好坏之分,但是从世俗之人的角度而言,这个世界的一切都以主观偏见形成了定准和界限,这个定准和界限显然是不客观的,也不是清醒的,而是带着情绪掺杂以世俗标准为依据的衡量结果。

这是有道之人从来不会做的愚蠢之事,因为世间有太多的是非和痛苦,都是以这一个认知偏见为基础带来的悲剧。

道的本源是什么,德是什么(2)

有了偏见才有了是非,没有超出世俗的认知,就不可能正确解决世俗的问题,不管你作为一个身处其中的人,还是一个旁观者,带着偏见去看待问题,都会成为这个悲剧的本质“帮凶”。

所以便有了开头的那一句话:道的真谛绝对不是带着偏见的成全。

当一个人站在世俗的角度去评判事物之后,即便你自己能以强势的态度让事物按照自己所设想的方向去发展,或者能以自己偏见的言辞压倒对方的理论,但是这并不能证明你本身的正确,反而体现了你强势的愚蠢。

而真正有智慧的“道”,是一种以包容为基础的宽怀与觉悟。

正如《庄子》之中说: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

天地和东西南北四方之外的事情,圣人总是存而不论;宇宙之内的事情,圣人总是细加研究,但是却不随意评说;至于古代历史上善于治理社会的前代君王的记载,圣人虽然有所评说,却从不争辩。

道的本源是什么,德是什么(3)

二、

所以世间真正的圣人,不是可以去争论所谓是非黑白,而是能够包容是非对错,他们没有对这世俗的现象强加辨说,而是能够包容世俗,所以最好的辩说,好像是不太会辩说一样。

这个智慧并不仅仅包含了对于辩说的态度,而是包括人生的认知,人生的包容,人生的善良,处世等等,所有事情皆是如此。

人生最好的认知,一定是凌驾于以包容为基础的层面之上,能够包容这世间的千姿百态,无论是善良还是卑劣,而人生的处事态度也是如此,不以好的为好,不以坏的为坏。

我们拿一个人处事的态度来举一个例子,很多人总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评价身边人的是是非非,好坏善恶等等,但是如庄子所说:“一个人但凡有争辩的地方,一定有自己看不见的一面。”

当他总盯着一个人坏的一面时,必然会忽略其优点,这是用人的大忌,就像项羽一样,总是太过于自以为是,以至于错失手下谋士的真正才能,导致离心离德,但是相反,刘邦却没有太多矫情和计较的事情,而是包容一个人的是非,所以刘邦相比项羽,更能收获人心,自然也更有成就。

不以自己的主观偏见为主要论点,更不强求让自己的主观偏见得到圆满,而是能够以包容为基础,一切顺其自然。

道的本源是什么,德是什么(4)

在《道德经》之中有一句话,叫: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看上去好像不善言辞的行为,恰恰是人生最有智慧的存在,他们并非无知,也并非没有自己的思想,而是他们的思想并不是站在世俗的立场去计较世俗。

当一个人以此为定准之后,便会明白,真正的智慧不是能分清黑白,真正的勇敢也不是能无往不胜,真正的真理并不是完全表露于外,真正的仁爱之心也不是可以宣扬标榜,当一个人的认知能够停留在明白“何事可为,何事不必为”的时候,便是道的境界了。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