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能不能发展壮大,人口数量是个硬指标。新疆维吾尔族当然不会是个例外。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维吾尔族总人口数为1017.15万人。最新的报道是,2010年至2018年,维吾尔族人口从这个数字上升至1271.84万人,增加了254.69万人,增长为25.04%。而就新疆人口整体数量而言,2010年至2018年,新疆常住人口从2181.58万人上升至2486.76万人,增加305.18万人,增长13.99%。[i]
这就是说,2010年至2018年,新疆总人口增加了305.18万人,维吾尔族人口就增加了254.69万人,其他民族人口增加不足51万。
在新疆现有民族中,人口超过10万的民族有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等民族。汉族人口数量排在维吾尔族人口数量之后,是第二位。而从2010年至2018年的同一时间段,新疆汉族人口从882.99万人上升至900.68万人,增加17.69万人,增长2.0%。
也就是说,2010年至2018年,新疆汉族人口增长不足维吾尔族人口增长一成。不难看出,2010年至2018年,维吾尔族人口的增幅不仅高于全疆人口的增幅,也高于其他少数民族人口的增幅,更明显高于汉族人口的增幅。
然而,历史上,维吾尔族人口数量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让我们先从清末民国说起。
袁大化是清末官吏,1910年初冬,由江西巡抚调任新疆巡抚,是最后一位新疆巡抚。他上任后,以巡抚的身份主持了新疆通志局的工作,请卸任布政使王树枏出任总纂,集中了一些候补官员和卸任官员,历时两年编成《新疆图志》,计150万字。根据《新疆图志》等籍记载,1908年时,新疆维吾尔族人口约为157万人。
需要说明的是,当时还没有我们现在说的“维吾尔族”这个概念。“维吾尔”是民族自称,一般认为是“团结”、“联合”、“协助”之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汉文文献对这个族名有不同的译写。4世纪文献中称为“袁纥”。6世纪末、7世纪初文献中称为“韦纥”。788年以前文献中称为“回纥”。788年以后至13世纪70年代则称为“回鹘”。13世纪70年代至17世纪40年代称为“畏兀儿”。17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则称为“回部”、“缠回”。1935年开始称“维吾尔”,并一直沿用至今 。
很显然,《新疆图志》说的是“畏兀儿”,但这只是称谓的不同,并不影响人口的实际数量。就此,我们把时间再往前推到清初。
苗普生,1948年11月出生,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专业,历任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室副主任、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等职。曾主持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项目《民族志·维吾尔志》《清代察哈台文献译注》,并担任《新疆通史》编委会专职副主任。根据苗普生的考证和推算以及《大清会典》等史籍记载,1761年,新疆境内有维吾尔族59581户,208390口。但后来的专家学者,进一步根据史料对这个数字进行了补证,推断清初新疆维吾尔族人口约为25万人。[ii]
何炳棣,史学家,浙江金华人。1938年清华大学毕业,195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史博士学位。之后,转入国史研究。代表作有《明初已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明清社会史论》《东方的摇篮》《读史阅世六十年》等。根据何炳棣的考证和推算,清初人口(1650-1700年)当在1亿—1.5亿之间,但另一些学者认为清初人口并没有这么多,并给出了7000-8000万人数字。我们若取中间数,清初人口则在1.1亿左右。
其后的全国人口数字,没有多少争议,至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人口达到2亿,至十八世纪末达到3亿以上,晚清时突破4亿。也就是说,从清初到清末,中国人口净增加了3个多亿。这中间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是在明朝后期引进了番薯、玉米、花生等高产作物,在清朝时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普及使得清代的中国有能力供养比前代多得多的人口。但即便如此,维吾尔族人口由清初的25万人增加到清末的157万人,这个增长速度也是高于全国从1亿至4亿的增长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