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后来很多人熟知的三宣六慰。
摇摆的缅北
公元1382年,大明建立的第15个年头,朱元璋攻克大理,平定云南全境。并在云南设置了云南都指挥使司和云南布政使司来管理云南军政事务,并于军事要冲地区设置卫所屯兵戍守。
攻下云南后,明接管了元朝的在西南地区所建立的羁縻管理区,并进一步扩大了这个管理区的范围。
一方面,元灭蒲甘王朝的战争让缅甸的地方势力依然震慑于北方王朝的强大;另一方面大明也乐得给当地首领一个名分来保证西南边境的安宁,毕竟给番邦一些赏赐比在四川养一支庞大的军队合算多了。
不得不说,明朝在很多方面继承了元朝的遗产
好的方面如对西南和西藏的权威
不好的方面如世袭的身分制等▼
就这样,当地土邦与大明皇庭维持着一种微妙的臣属关系:他们以朝贡的形式和中央保持着联系,由邦国首领或者使者去到云南省城或者帝都上贡。而明王朝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态度,将金字红牌、信符、批文、底簿等权力信物赐给邦国首领,来代表首领权力由中原天子授予。
但明廷对这些地方并没有管理权和征收赋税的权力,这也是关于羁縻统治究竟算不算统治的争议所在。
而在理论上缅甸境内的这些土司,当时都归云南承宣布政使司所管辖。如果当地各土司之间发生矛盾,也由承宣布政使司来调停。
大明平定云南之后,缅甸土邦对于明王朝也没有立即归附,缅北地区的地方政权有着深厚的墙头草传统,当北方王朝强势时倒向北方,而南方的缅泰等族政权强势时则倒向南方。
在从滇西到缅北的广阔山区地带
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地方豪强
虽然名义上都听云南方面的,实际上是各行其是
其后明朝设置的麓川平缅司,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参考-《中国历史地图集》)▼
明初时,由傣泰民族建立的“麓川政权”还十分强势,一度脱离中央王朝的管辖。明英宗在位时花了8年的时间三次征讨麓川,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最终瓦解了这一西南强国。
战争胜利的战果立竿见影,西南边疆版图得到极大地拓展,“麓川之外有国曰缅,车里之外有国曰八百媳妇,皆内附。”明朝“名义上”的领土已经包括了整个缅甸、老挝北部和泰国北部,西南到达“南海”孟加拉湾。
为了统治如此庞大的领土,传统的边疆政区体制和治理体系已不能满足边疆发展的需要。为此明朝在云南布政司下建立起一套内外分层管理的边疆政区体制,也就是“三宣六慰”。
三宣指南甸宣抚司、干崖宣抚司、陇川宣抚司,六慰指车里宣慰司、缅甸宣慰司、木邦宣慰司、八百大甸宣慰司、孟养宣慰司、老挝宣慰司。
“三宣六慰”的大致位置
三宣在滇西,六慰主要在缅北、缅中、泰国老挝北部
这六慰与其说是实际控制的行政区
不如说是以明朝影响力为基础的册封地区
(参考-《中国历史地图集》)▼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高度互信,明朝劳工、商人也大量来到缅甸输出瓷器、丝绸等产品,经济文化方面交流往来十分密切。
当然,战争也大量消耗了明的国力。最后一次征麓川战争结束之后的第二年,北方就发生了“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明朝的边疆政策至此转为守势。
毕竟相比西南山区的局部战争
北方的压力才是真的能要命的
毕竟天子守国门,全国的资源都在往北方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