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鲈鱼)
超补偿生长是经过一段时间限食再恢复正常喂食几个周期以后,体重超过了持续喂食的鱼类的鱼体增重。有人将鲈鱼经过饥饿2周后再恢复喂食,到12周的时候出现了超补偿生长。还有中华鲟在饥饿1天后再饱食投喂3天的周期性投喂方式下,也出现了超补偿生长。
2、完全补偿生长
完全补偿生长是指饥饿或限食后恢复生长的鱼体增重接近或达到持续投喂组的水平。限食以后恢复的鱼类生长速度加快,最终达到相同时间内持续饱食的鱼类。如采用饥饿3天,投喂6天的循环方式,4个周期以后,鱼的净体增重与持续喂食的鱼类相近,出现了完全补偿生长。
3、部份补偿生长
部分(有限)补偿是指限食以后恢复的鱼类生长速度较持续饱食的鱼类有所加快,但最终体重还是没有赶上对照的鱼类。有人将条纹鲈分别饥饿1周、2周和4周后再恢复正常投喂至16周,结果表现出了部分补偿生长现象。这种现象在鱼类中较普遍,如大西洋鳕、北极红点鲑、杂交罗非鱼。
4、无补偿生长
(南方鲇 大口鲶)
不能补偿生长指经过一段时间的饥饿或限食后,在恢复生长的过程中,鱼体增重和生长速度均不能达到同期持续投喂的鱼类。也就是说,鱼在恢复生长时,不仅体重赶不上持续投喂鱼,连生长速度也不及正常水平。一般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饥饿或限食太严重,已经对鱼的生理状况造成一定的伤害,以致无法恢复到正常水平。有人将南方鲇饥饿6天恢复摄食后摄食水平较同期持续投喂的个体要低,表现为无补偿生长。
四、周期性饥饿后水生动物补偿生长的特点
1、饥饿到喂食周期处理后的补偿生长
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对虾采取饥饿后再喂食,再饥饿再喂食的方式进行验证,刚开始对虾的体重并没有多大的差异。实验结束以后,发现限食的对虾体重要低于对照组。但按摄食时间32天来计算,限食对虾的平均增重率都显着高于对照组,这就说明对虾表现为部份补偿生长现象。
2、补偿生长过程中机体的生化组成变化
饥饿或营养不足时,动物机体消耗自身贮存的能量以维持生命活动。多数水生动物的主要贮存物质为脂肪和糖类,在饥饿或营养不足状态下,机体就会消耗这两种物质。一般脂肪大量消耗后才开始利用蛋白质作为代谢能源。伴随能源物质不断的消耗,机体内水分含量逐渐升高。动物在解除营养限制、恢复正常摄食后体内的水分含量会降低,而脂肪和能量会增加,最后生化形成蛋白质、脂肪、水分等物质。
五、补偿生长的生理机制存在不同的观点
当动物限制食物以后,代谢水平降低,当恢复正常进食时,较低的代谢水平还要持续一段时间,这种代谢支出降低了用于生长的能量消耗,从而提高了食物的转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