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王将 李自海/摄
一粒粒饱满、高产的玉米种子,就是在这里发芽、拔节、生长、结穗……然后走向全国各地的玉米大田。
河西走廊,一个一般人眼中干旱缺水、生态脆弱的地方。
为什么会有如此发达的玉米制种产业呢?
数据显示,2022年,甘肃省玉米制种面积157.58万亩,产种量6.49亿公斤,面积和产种量分别占全国的43.1%和47.7%,均位居全国第一。杨潇/摄
“天干地不干”,祁连山常年不断的冰川融水造就了河西走廊地区高度发达的灌溉农业。
7-9月是制种玉米需水期,而这也完美契合了祁连山冰川融水量最丰沛的时间点,其境内疏勒河、黑河、石羊河三大水系常年稳定的水量完全符合制种玉米需求。
同时在收获晾晒期内,河西走廊干旱少雨的天气更是满足了种子自然晾晒的脱水干燥条件。
玉米制种喜获丰收,农民抢抓晴好天气采收晾晒。杨永伟/摄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河西走廊独特的地理位置塑造了制种玉米生长的绝佳环境。全年2550—3500小时的光照时间,正中玉米的喜光习性。可以说河西走廊与制种玉米,天造地设。
张掖甘州区芦水湾生态景区。杨永伟/摄
甘肃张掖,中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每年的9、10月份,“希望”在这里被收获。
从高空俯视,你会发现一片广袤的戈壁滩上,遍地都是金黄色,制种田和晾晒场一派繁忙景象。
不过想要成为一粒优秀的“种子选手”,可不是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