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中亚五国通过农业改革,以期发挥农业的基础性作用,并强化其换汇能力。但整体看,中亚五国农业的生产水平不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
(一)中亚五国农业的情况和特征
1.土地资源丰富,但利用程度较低。中亚地区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五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为0.52公顷,相当于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的6倍、河西地区人均耕地面积的3.35倍。但各国农业用地的利用率都比较低,且灌溉面积小,“靠天”吃饭情况普遍存在。可见,中亚五国的土地资源非常丰富,具有较大开发潜力。但受水资源瓶颈制约,中亚五国丰富的土地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制约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2.农业生产投入水平不高,且差距较大。从劳动力看,2013年底,中亚五国农业劳动力人口为3103.53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6.71%,低于我国同期的67.58%。从农业投入看,为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副产品产量,中亚部分国家采取各项农业生产支持政策,如增加资金投入、引进农业保险等。在物质装备方面,中亚国家的农业机械化率普遍较低,农业机械设备大多都已老旧,无法得到及时更新和维修。可见,中亚五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相对滞后,农业技术生产率较低,各国对农业投资、农业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需求较大。
3.农业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但结构单一。种植业和畜牧业是中亚农业的支柱产业,其中种植业以生产谷物、水果、蔬菜、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主,畜牧业生产肉、皮毛和鲜奶为主。中亚各国的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和水稻,经济作物主要是棉花、甜菜和烟叶。但中亚各国的水果、蔬菜和油料作物生产水平较低,供给短缺,只有乌兹别克斯坦能出口部分蔬菜和水果,五国的油菜、葵花籽等油料都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畜牧业以养羊、牛、马为主,养蚕和养禽也占一定比例。可见,中亚五国以旱作农业为主,方式较为粗放,结构较为简单,只在部分农产品生产上具有一定优势。但除个别农产品能自给外,大部分农产品产量都很低,无法满足本国需求。
4.农产品贸易品种集中,以初级产品为主。中亚五国的出口农产品主要集中在棉花、羊毛、蚕丝等纺织纤维和小麦上,这几类农产品具有世界影响力。在中亚五国中,哈萨克斯坦的农产品进出口规模最大,占中亚五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一半以上。从农产品贸易对象看,中亚五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是俄罗斯。我国是中亚五国重要的贸易伙伴,近年来双边贸易增长迅速。我国主要向中亚五国出口粮食、水果、蔬菜、禽蛋和一些小型农机具,进口棉花、羊毛、皮革原料等。可见,受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中亚五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主要是农业初级产品,加工农产品较少,产品附加值较低。
5.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部分农产品供给严重短缺。由于自然条件限制、传统作业习惯难以改变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中亚国家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仍处于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粗放耕作状态,低投入和低产出导致农业单产水平普遍较低。在中亚部分国家,农用耕地和牧场的利用率较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农业劳动生产率很低。另外,由于工业化水平不高,中亚五国的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等物资供应严重不足,导致果蔬、农畜产品加工等技术密集型农产品生产非常落后。
(二)“一带一路”建设中中亚农业发展的新优势
1.核心区位辐射大市场。虽然中亚属于内陆地区,远离海洋港口,海外贸易条件不佳,但中亚在地缘经济上具有特殊优势。中亚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区域,辐射带动范围包括中国、俄罗斯及南亚、中东地区、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具备区域大市场的地理、人口、资源条件和进一步开发的潜力。“一带一路”的提出将进一步密切中亚与东西方的联系,提高各国的开放程度,促进中亚各国形成自我造血的经济循环机制,为中亚各国逐步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大市场和世界经贸市场提供了机会。可见,中亚地区虽地处亚洲腹地,却是“一带一路”中两个通道的连接点和战略结合部,“一带一路”或将中亚国家的地理劣势转变为经济发展的优势。
2.多种资源奠定战略地位。中亚地区资源丰富。“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密切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关系,为以经贸合作巩固战略合作提供了更多机会。从人力资源看,中亚五国人均收入不高,农业人均工资水平为2618.93元/年,远低于我国28000元/年的平均水平。可见,与国内相比,农业企业在中亚地区投资生产、雇佣当地农业工人可节省可观的人工成本。
3.优势产业带动后续发展。虽然中亚各国种植业的单位面积农产品产量相对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高,畜牧业以小规模、分散养殖为主,缺乏大规模养殖场和养殖企业,但中亚各国的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基础较好,粮食、棉花等优势农产品产量高、质量好,出口量居世界前列。各国都具有农业产业升级、规模扩大的良好基础,产业发展潜力较大。
文章节选自:“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与中亚五国农业区域合作的重点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