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蚌是比恐龙还要古老的物种,好像又极为常见,但人们对河蚌其实了解不多。博物爱好者郭亮和朋友们用了数年时间进行调查研究,写出《河蚌》图鉴一书,近日即将发售。郭亮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河蚌在生态环境中是一种很底层的物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很多种类还没有被我们认知就消失了,非常可惜。”
两个长江河蚌壳引起好奇,小伙“迷上”河蚌
福州小伙郭亮今年26岁,他是一个博物爱好者。几年前,有一个朋友送给郭亮两个长江里的河蚌壳,“我觉得很惊奇,因为没有见过这样的河蚌,后来查阅了资料,发现中国河蚌的丰富性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就开始着手进行河蚌类群标本的收集。”
早在距今2.9亿年的二叠纪,河蚌就出现了。大约六七千年以前,古人就开始在长江边捉河蚌吃。
郭亮说,河蚌看似很简单,其实生活习性很复杂。河蚌的远祖生活在大海里,随着鱼类洄游到淡水河湖里,进化成淡水河蚌。由于这个特点,河蚌需要进行集群繁殖,一种河蚌集中生长在一个区域,生物学上叫做“蚌床”,每一种河蚌都有自己的“蚌床”。河蚌繁殖后代量很大,每一只雌性河蚌可以育出几十万粒幼虫,但是真正存活下来的非常少。
每种河蚌的外壳形态和结构都暗藏着流体力学的奥秘,因为在它们生存的地方,水流和底层泥沙等情况都不一样,外观和生存环境是相适应的。有一些河蚌壳是弯曲的,长得跟香蕉一样,分布在江苏、安徽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叫扭矛蚌。它的外壳结构像钉子一样,可以铆钉在河流里不被冲走。
河蚌有斧足,依靠它可以在水底蠕动和挖掘,但是活动能力不强,如果它们生活的环境出现比较大的变化,比如建了水坝或者河道硬化,以及气候异常导致枯水,很多河蚌都会灭绝。
河蚌在生态环境中是一种很底层的物种,它们有很强的净化水体的作用,宛如河流湖泊的“心脏”,每天都在低调地过滤着淡水里的杂质。某片水域的河蚌种类越多,表明环境越好,鱼的种类也会越丰富。
中国70%的河蚌处于濒危或者极危状态
全世界已发现的河蚌有900多种,其中美国的河蚌种类居世界第一。
中国是河蚌的起源地之一,也是河蚌物种分化的中心,在中国能找到最古老的河蚌类群,也能找到分化出来的最现代的类群,目前中国已鉴定出102种河蚌。
在中国,河蚌分布最丰富的地方是长江流域。郭亮说,南京是很多中国河蚌的模式产地之一,也就是说,对这些河蚌定名的时候,原始标本产地就在南京。
很多河蚌的味道非常鲜美,南京市场上常见的是褶纹冠蚌和背角华无齿蚌。褶纹冠蚌是中国已知最大的河蚌,直径可以达到40厘米。背角华无齿蚌略小一些。在安徽和湖北的长江流域出产橄榄华蛏蚌,也是一个很知名的水产。
褶纹冠蚌和背角华无齿蚌是人们经常食用的河蚌,在很多地方都有分布,而橄榄华蛏蚌已经有人工养殖,它们都不属于濒危物种。
很多不太常见的河蚌正面临生存危机。自上世纪以来,河蚌在全球范围内都出现明显消退,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截至2008年,世界上有37种河蚌灭绝,168种接近灭绝。实际上,这个数字是远远被低估的。在中国,常见的河蚌只有20-30种左右,70%的河蚌处于濒危或者极危状态,甚至可能已经灭绝。
随着经济和环保的深入发展,中国对河蚌越来越关注,是一个很好的兆头。
呼吁保护
“不管雪豹还是河蚌,
都应该被平等对待”
郭亮着手研究和写书时,发现很多困难。他甚至找不到一本可以学习参考的专门著作。只有法国神父韩伯禄(H. P. Heude)100多年前在中国做河蚌研究,记录过一些物种并且出过一本书。限于当时的条件,韩伯禄对河蚌的分类不太严谨,他的书中记录了200多种中国河蚌,但有很多是重复的,有效的河蚌物种大概有几十种。
为了写书,郭亮和朋友们去了20多个省份采集标本,长江流域、云南边境、新疆等地方都去过。“很多人认为新疆都是戈壁、沙漠或者草原,没有河蚌。但我们在新疆也发现河蚌。新疆的额尔齐斯河是中国唯一一条流向北冰洋的河,我们在这条河记录到河蚌。”
江苏的河蚌种类也很丰富,是河蚌多样性的典型地区,而且由于环境治理进展很大,江苏的河蚌保护得很好,在很多小河湖里,河蚌种群开始慢慢恢复了。
数年心血即将出版,郭亮和朋友们非常激动。“这本书是大家几年努力的结晶,我们原来考虑了很久,想把书做得更全面一点,但如果再拖下去,真的有很多河蚌物种就找不到了。狮子、老虎、大象、雪豹这类濒危物种很受关注,其实它们面临的濒危风险远比河蚌小。中国的河蚌物种丰富性居世界第二,但是很多种类还没有被我们认知就消失了,这是很可惜的事情。不管雪豹还是河蚌,它们都应该被平等对待,都应该受到我们的保护。”
来源: 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