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地是万物之母!
我国一直是都是农业大国,历史上每个朝代对农业发展都非常重视,但受一些时代的局限性,某些东西不是重视就能发展出来的。
比如你要现在问一个农民用什么浇水,他张口就会说当然是用水泵抽水,或者喷水灌溉。可我们知道,这些都是需要电的,古代没有这样的条件,他们无法像现代人这样去帮助农作物减旱,这也是古代农作物收成低的一个最主要原因。
对于这样的一个农业命脉,古代人当然也知道水对庄稼的重要性,所以各朝各代都不遗余力的去发展水利,水利工程也非常多,比如秦朝比较有名的:郑国渠、灵渠、都江堰这些。可是,就算是能引水,也需要把水再一次的引到田地里才能达到目的,古人是怎么办到的?
《诗经·小雅·白华》中说周朝:
彪池北流,浸彼稻田。
这说明在周朝时期,人们就已经有意识的去引水灌溉了。不过对于这样的记载是有争议的,因为并没有别的证据去佐证。我们在这句话里也可以看出来,这里是引水,比如把沟渠的水挖开引到田地里,那时候并没有工具。
那么,浇水工具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一、从远古到春秋远古时期,先民们刀耕火种。直到商周时候,人们开始“抱瓮而灌”。
什么叫抱瓮而灌呢?就是在河里,或者挖的井里,用陶罐打出一点水来,人力抱着浇到苗下。我们光是靠想就可以知道这多么的费时费力!可这就是时代的局限性,并不是那时候的人笨,而是他们时代的发展禁锢了他们的想法,他们根本就想不到该用什么方法去改变这种局面。
我们人类从来都是在困境中成长起来的,在无数的困难面前都可以找出解决的办法,浇水当然也不例外,到了春秋时期,“桔槔”出现了。
桔槔的样子,大家可以想象成一个跷跷板那样的,中间或者是吊着、或者是有个支撑点,一头绑着重物,另一头绑着汲水工具,比如木桶啥的垂在井边。
一个人站在井口处,拉着汲水工具用力抛进井中,另一头的重物发生作用,用自重把井里汲满水的木桶给提出来。这样可以省很多力气,但却并不省时,可相比以前,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
关于这东西的正式出处,这个是有争议的,很多人认为这是汉代才出现的东西,在春秋时期不可能出现。可是,我们又会在不少的记载中看到这个词,这说明在那个时候确实已经出现并且开始有人使用。
这个词第一次是出现在了《墨子·备城门》中,上面是这样记载的:
城上之备:渠谵、藉车、行栈、行楼、到、颉皋、连梃、长斧……
《备城门》是墨子一篇关于城池攻防的文章,只不过这里写成了颉皋。
在《说苑·反质》中是这样说的:
为机,重其后,轻其前,命曰桥。终日溉韭百区不倦。
《庄子·天运》中也有这样的记载:
且子独不见桔槔者乎?引子则俯,舍之则仰。
虽然《说苑》成书于西汉年间,但《庄子》和《墨子》都是战国时期的,这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桔槔已经被应用,不过一个有趣的地方在于,在春秋时期一些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才用,落后地区还是用不到的。
虽然只是个简单的工具,但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我们常说从一到百易,从零到一难,这就是从零到一。
西汉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泛论训》中写:
斧柯而樵,桔槔而汲
虽然刘安是个谋乱的王爷,但《淮南子》还是非常厉害的,这些都证明了桔槔出现对农业意味着什么。落后自然还是很落后的,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
用桔槔、辘轳,功劳又甚细已
意思是用这样的东西汲水,功效是很小的。所以,新的工具必定还会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