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在某一餐用果糖取代食物或饮料中的葡萄糖或蔗糖能降低餐后的血糖峰值和胰岛素浓度。等能量替换不会导致血液中甘油三酯的浓度大幅增加(此研究纳入了47个急性随机试验涉及81个实验对比,果糖的用量范围在15-100g/d)。
看上去,以上的两个试验结果都很正面。那是不是我们应该推广用果糖取代蔗糖用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呢?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看果糖争端的由来、可能机理、现有证据再作判断。
争论的由来下面这幅图提供了两方面的重要信息:
- 左图:高果糖玉米糖浆的起源及其在美国的发展历程(1975年由日本引入)。
- 右图:果糖研究的主要里程碑,包括各种正面与反面的声音。
※ 注意:上图中ADA和FDA的指南都是很久以前的,列举出来意在讲述历史,不适用于现在。
一句话概括,果糖用于甜味剂的历史就如过山车,一开始众星捧月,然后跌至谷底,最近又略有反弹。
- 正方观点:果糖对健康有益( 如Bantle et al.,1986 ),因为与蔗糖和葡萄糖相比,果糖的优势在于它的甜度更高,而导致龋齿的几率反而要低一些;另外,果糖的升糖指数也比较低,也就是说,吃了果糖之后不容易导致血糖显著上升。
- 反方观点:果糖的代谢类似于酒精,是导致肥胖、糖尿病及其他心血管及代谢性疾病的主要推手( DiNicolantonio et al., 2015;Lustig, 2010 )。
观点相差如此之大,到底谁有理呢?我们来看一下葡萄糖与果糖的基本代谢差异:
从代谢途径来看,葡萄糖一般被肝外组织吸收代谢,引起的血糖波动高;而反之果糖只能被肝脏所利用,提供原材料乙酰辅酶A用于甘油三酯的合成,引起血糖的波动少,这也是它被选择作为葡萄糖的替代品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这样的替代就提高了脂肪在肝脏或者其它组织堆积,造成副作用的可能。
另外,果糖还被认为激活转录因子ChREBP和SREBP1,从而提高脂肪的从头合成。而且果糖利用ATP转化成IMP的代谢途径消耗ATP,从而可能抑制线粒体里进行的脂肪酸分解。总而言之,果糖可能对肝脂肪代谢产生不良影响 (Softic et al., 2017)。
不过,理论归理论,果糖对代谢的作用,还得看临床的证据。下面回到这次的主角,两篇荟萃分析中。
深入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