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植物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近5亿年,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存在了数十万年,而我们熟悉的玉米仅存在了数千年,但是它却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玉米在如今的墨西哥南部被驯化。由于玉米营养丰富,易于存储和携带,能够适应各种生长条件并提供食物和燃料,因此迅速成为美洲原住民的主食。欧洲人到达美洲后,将玉米带回家,并在世界各地传播,由此玉米开始深刻地影响着整个世界。
随着人们对玉米的开发利用更加深入,我们对玉米的前世今生也愈发地了解。在人类与玉米结缘的短暂历史中,玉米并非总是一成不变的,无论是外貌形态还是具体作用,它常常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副面孔,令人啧啧称奇。而玉米这不断出现的两面性,也正好反映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不断提升。
过去与现在
虽然玉米的起源仍有争议,但目前一般认为现代玉米的祖先来自大刍草 (Teosinte)。大刍草是一些长相粗壮的禾本科大型野草的统称,原产于墨西哥和中美洲一些国家,包括尼加拉瓜、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野生大刍草的外貌与现代驯化玉米差异巨大,它的穗轴很小,仅有的少量谷粒还被坚硬的外壳紧紧包裹着,并且口感也不是特别好。
巴尔萨河谷位置
研究表明,玉米驯化发生在墨西哥中南部的巴尔萨斯河谷 (Balsas River Valley),目前最早的栽培玉米考古证据来自淀粉粒和植硅石等小植物遗存。希瓦托特拉 (Xihuatoxtla) 岩洞遗址位于巴尔萨斯河谷,派帕诺等考古学者选取了该遗址出土的22件石器进行淀粉粒提取,这些石器中有19件是研磨器,石器的相关地层断代距今约9000 年。学者们在这些石器上提取到了数量可观的淀粉粒,栽培玉米是所有石器工具上的主要淀粉粒类型,占比高达90%,这表明人类至少在约9000年前就开始栽培和驯化玉米了。植硅体遗存也能与淀粉粒遗存相互印证,因为所有样本中只发现了来自驯化玉米的植硅体类型,而来自野生大刍草的植硅体类型则完全没有出现。此外,植硅体分析结果还表明,人类是为了食用玉米的穗轴部分 (即玉米棒) 才栽培玉米的。有学者曾认为早期美洲人栽培玉米主要是为了食用玉米茎秆中的糖,以及利用茎秆中的糖来制作酒精饮料。但是,来自玉米茎秆的植硅体类型完全没有被观察到,而来自玉米穗轴的植硅体类型却大量出现在遗存中,这表明该遗址的居民主要是利用玉米植株的穗轴而非茎秆。
野生玉米和驯化玉米
淀粉粒和植硅体的证据均表明,早在约9000年前,美洲人就已经通过选择大刍草的有利特性,开始将其培育成美味可口的玉米了。驯化玉米与野生玉米系出同门,但是植株外貌可以说是天差地别。这是由于早期农民有意识地选择具有更大和更多籽粒的野生玉米来繁育可食用品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还会刻意培育其他对人类有利的性状,例如籽粒不会自行脱落,裸露的籽粒等,最终培育出了人们熟悉的谷棒硕大、颗粒饱满的玉米形态。
虽然驯化玉米的性状对人类有利,但对植物本身却不一定有利,驯化的玉米几乎失去了在没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于野外生存的能力。例如,当代玉米穗的大籽粒不易被风力或鸟类传播。如果任由其留在野外,玉米穗只会掉到地上,随后堆积在一起发芽,但是由于彼此靠得太近而无法长成健康的植株。此外由于驯化玉米的籽皮变薄,动物食用之后会被彻底消化,而非像野生玉米粒那样被完好地排泄而出。因 此,驯化玉米无法以自然方式传播,只能依靠人类。
美洲人驯化玉米之后,玉米就开始在美洲各地广泛传播。在15世纪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玉米已然成为美洲许多地方的主要食物来源。
玉米传播路线
欧洲人到达美洲后,将玉米带回了欧洲,并在16~17世纪将玉米传播至非洲和亚洲。如今,玉米与水稻和小麦一样,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作物之一。同时,玉米也是饲料、燃料和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
玉米从墨西哥河谷中一种默默无闻的大野草,摇身一变成为了遍及全球的重要农作物,这都得益于人类改造世界能力的提升。
高贵与低贱
玉米受到美洲土著人的珍视和崇拜,是他们世界的中心。古印第安人最早培育了玉米,在他们的宗教文化中,玉米的内涵远远超越了普通食物,甚至上升为带来幸福和运气的玉米神。在玛雅人的神话中,人是造物主用玉米做成的。传说当初神造人时,先后用了泥土和木头造人,但是都失败了,最后用玉米团捏成人形并注入蛇血,才成功地造出了人类。所以直到今天,仍然有人将土著人称为“玉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