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蚀的方式
河流侵蚀其流经的岩石与沉积物的过程,称为河流的侵蚀作用。
1、 溶蚀作用:河水将岩石中的易溶矿物组分溶解,促使岩石被侵蚀,河道被破坏。主要见于由碳酸盐及其他盐类岩石组成的地区。
2、 水力作用:河水的机械冲击力导致岩石和沉积物遭受破坏。山区的石质疏松,河流急水冲入岩石裂隙并产生强大压力,促使河床岩石崩裂,河道破坏,改变河谷的形态。由松散沉积物构成的河岸,常因洪水的冲击而崩溃。
3、 磨蚀作用:流水以其携带的泥沙和砾石为工具,磨蚀破坏河床。对石灰岩组成的河床破坏最为显著。河水中的砂、砾还相互碰撞与磨擦,并变细、变圆。
侵蚀的方向
河流的侵蚀存在下蚀、旁蚀、溯源侵蚀三种趋向。
1.下蚀
下蚀又称为底蚀,指河水垂直向下侵蚀、加深河谷的作用。流水中急速旋转的涡流促使其携带的砾石像钻具一样作用于河底,河底被钻出一个个的锅穴。
入海的河流,其下蚀深度达到海平面时,河床坡度消失,流水运动停止。因此,海平面高度是入海河流下蚀深度的极限。海平面及由海平面向大陆方向引伸的平面,称为侵蚀基准面。
不直接入海的河流,以其所注入的水体表面,如湖水水面、主流的水面等为其侵蚀基准面,称为局部侵蚀基准面。
侵蚀基准面的高度并非长期固定不变。地壳的抬升或下降,或由于气候冷暖变化而导致的冰川范围扩大或缩小,均可造成海平面升高或降低,改变侵蚀基准面的高度,强化或弱化河流下蚀的能力,并使侵蚀与沉积的关系发生转化。
流水从悬谷下泻,流经软硬相间的岩层,或流经倾角平缓并向上游倾斜的岩层时最易形成瀑布。瀑布一旦形成,其下蚀便极为强烈。在瀑布跌落处常形成深潭。由于水力的冲击和漩涡水流的掏蚀,掘掉瀑布陡壁下部的软岩层,使上面突出的硬岩层失去支撑而崩落,导致瀑布向上游方向后退。
美国纽约州西边的尼亚加拉大瀑布,落差达57m,每年后退约0.3m,3万年来共后退10.4km。
我国的黄河壶口瀑布,平均每年后退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