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王德璠
经过墨菲的多次调整设计后,1917年底,一座配以飞檐斗阁、砖混结构的中式建筑,作为湘雅医院的病栋楼终于在长沙北郊的麻园岭竣工。它采用砖木结构,歇山式屋顶:内墙表面覆盖钢筋混凝土,挑檐靴头爪角,上饰回纹收尾;顶盖栗色筒瓦,谷黄色正脊,局部点缀中国传统的花样纹路;外墙为清灰红砖原样。这座融合了东西方韵律的湘雅红楼,有房屋300余间,可容120张病床,是当时中国最漂亮、中南地区建筑物中最好的医院大楼,也是人们坐船经湘江水路由北往南打卡长沙的标志。
图/王德璠
图/王德璠
图/王德璠
在1942年以前,对长沙城本土和外来的难民来说,这座金色琉璃瓦、红白相间群墙的湘雅红楼及其校园就是他们活命的天堂。不论是文夕大火,还是第一、第二次中日长沙会战期间,整座红楼及其校园,人满为患到了极其严重的地步,是数千名难民的避难场所。红楼内的走廊、过道,但凡能搁下一张床板,医护人员就不会落下任何一个住院病人。第三次中日长沙会战时,日军侵占湘雅校园,1942年1月4日,战败的日军溃退时焚毁湘雅校园,红楼的木质构件毁于一旦,金属构建荡然无存,永久式防火墙体屹立不倒。现在人们看到的湘雅红楼,是抗战胜利后修复的建筑大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