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的代表作品有哪些,金文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首页 > 大全 > 作者:YD1662022-12-23 21:27:38

三.金文的發展史

金文是以青銅器爲物質載體的,並且兩者的傳播作用也是一致的,所以,我們以青銅器的發展過程爲依託,分析一下金文的發生、發展、高潮、衰落的全過程。

(一) 夏鑄九鼎——萌芽期

史學界把夏、商、周三代定義爲中國的青銅時代。著名學者郭寶鈞先生在其名著《中國青銅器時代》中說:“中國的青銅器時代,略當歷史上的夏、商、西周下至春秋戰國之時,也與中國奴隸制的發生、發展和瓦解相始終。

中國古有“夏鑄九鼎”之傳說,並由此而來“問鼎中原”的典故。與夏時代相當的“二裏頭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青銅器數十件,品類(爵、刀、鈴、錐、戈、鼎等)繁多、樣式豐富,工藝精湛。所以,史學界大都認爲,可將二裏頭文化時代定義爲中國的青銅時代的正式開始。這也爲“夏鑄九鼎”提供了重要條件和可能性、可信度。

從史料上看,夏後所鑄之“鼎”的特點爲:

1.“鼎成三足而方……以祭於昆吾之虛”(《墨子·耕柱》)

2.“昔夏之方有德,遠方圖物,貢金九牧(九洲),鑄鼎象物,百物而爲之備,使民知神奸”(《左傳》)

3.“爲物貪惏,食人未盡,還害其身,像在夏鼎。《左傳》所謂饕餮是也”。(郭樸《山海經注》)

由此可知,夏鼎的形態爲三足、方形,其上鑄有饕餮之紋。

夏鼎的數量爲九尊,象徵九州(冀、豫、雍、楊、兗、徐、幽或梁、並或青、荊)大地。

夏鼎的作用爲:以祭於昆吾之虛,從而使民知神奸。

夏代的“九鼎”至今未現,二裏頭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青銅器也只是一般禮器及工具、兵器,但是,“祭於昆吾之虛,從而使民知神奸”的作用確是一致的,不過,其主要是象徵意義,要“使民知神奸”,更簡單、明瞭的方法是在青銅器上鑄刻銘文,表述己義。

殷商金文——發展期

殷商時期青銅器初期是沒有銘文的,青銅器上鑄刻金文從殷商中期才開始。

# 殷商時期的金文篇幅都較簡短,以一、二個字至十個字為最多,

# 內容 大多是族徽、人名、器物名、製造者的名字…等。

# 這時期的金文是由 甲骨文發展而來,以象形文字為主,如牛、羊、 鳥、魚…等,也有一些是象兵器之形、舟車之形、家室之形。

商代金文的風格大略可以分 為兩類:

1.清劲挺秀:這一類與甲骨文的風格相近,筆劃很挺直有力,字體瘦長,這類金文 以《戍嗣子鼎》為代表。

2.氣勢雄健:另一類的金文風格反映著盤庚遷殷以來國勢的穩定發展,字體寬綽,筆劃豐腴,氣勢雄健,這類金文以《司母戊方鼎》為代表。

商代晚期金文比較有特色的作品,當推“三卣一尊和一斝”。

三卣:《二祀邲其卣》、《小子卣》、《宰甫卣》

———雄健放逸

一尊:《小臣俞尊》———嚴謹溫雅

一斝(jia,音甲):《小臣邑斝》———娟秀清健

金文的代表作品有哪些,金文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5)

(三)西周金文--成熟期

西周由於周公「制禮作樂」,非常注禮制與宗廟祭祀,製作了大量的青銅器,隨著西周國力的發展,金文的風格也有了更多樣化的風貌。西周金文大致可分爲早、中、晚三個時期。

關於這一點,裘錫圭先生、邱振中先生都有其獨到的見解,我們採用大多數學者的意見,認爲這個時期的金文發展大略可以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武、成、康、昭時期

周朝建國之初,國力尚未達到鼎盛的高峰,而以字承殷商、平實樸素的作風來穩定局面,此時的金文也呈現樸實的風貌,以《利簋銘》、《天亡簋》、《蓋銘》、《令彜》、《何尊》、《班簋》為代表。金文的筆劃也開始出現「肥筆」,這種肥筆具有裝飾作用,使字體顯得端莊謹嚴、雄健厚重,以《大盂鼎》為代表。

第二階段──穆、恭、懿、孝時期

此時西周的國勢逐漸穩定固已經達太平盛世的局面,金文的風格也趨向成熟、定型,全篇銘文的線條圓潤均勻,結構清雅靈動,章法很勻稱、整齊,字體頎長,有秀媚之感,以《史牆盤》為代表。另有《衛盉》《曶鼎》《大克鼎》、《小克鼎》。

第三階段──夷、厲、宣、幽時期

這個時期的金文呈現多姿多彩的風格。

《毛公鼎》字呈縱勢、從容肅穆、靈動秀逸。郭老贊曰:“泱泱然存宗周宗主之風烈”

《逨盤》線條溫潤纖細,結構頎長優美,布白整齊疏朗,總體清逸灑脫。、

《虢季子白盤》線條清勁有力,字形嚴謹悠長,整篇銘文的空間疏朗至極,開《石鼓文》、《秦公簋》之先河。

《散氏盤》整篇銘文共有三百五十個字,筆劃線條厚重凝煉,字取橫勢,欹側靈動、行間錯落有致,作品變化多端,妙趣橫生,富有舞蹈的姿態。被後人譽爲“草篆”。

(四)東周金文--延續期

東周時期包括了春秋時代與戰國時代。

1.春秋時代春秋時代各國的金文大體都沿襲西周晚期的寫法。

2.戰國時代到了戰國時代,群雄爭戰激烈,他們各據一方、各自為政,在文字上也逐漸形成了明顯的地方色彩。不過秦國由於位處西部,較為偏僻,文字的變化沒有其他國家那麼劇烈,反而保存了西周金文的風貌。唐蘭先生將戰國時代的文字分為兩個系統,一個是秦系文字,指的是秦國的金文和秦代小篆;另一個系統是六國文字,指的是齊、楚、燕、韓、趙、魏與其他東方小國的文字。

三. 金文的书法文化意义

1.金文是从甲骨文书体发展成大篆书体的成熟的标志。金文一改甲骨书法荒率、尖薄、随意的特点,摒弃了契刻的痕迹,以朴厚、雄浑、典雅风格以代之。终于进入了真正“篆书”的阶段。

2.金文阶段是书法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以其数不胜数的优秀作品,多姿多彩的书体风格,惊人眩目的艺术魅力,占据了先秦书法的最高峰,也取得了在整个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

3.金文的醇厚、质朴、典雅、灵动的艺术风格,积淀成为后世书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固化为一种评价、赏析书法作品是否有“金石气”的高位标准。

4.金文具有周代,尤其是西周文字、书法的正统官方地位,对研究周代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军事等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是宋代金石学、清代碑学兴起的源泉,为后世金石学、碑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

金文的代表作品有哪些,金文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6)

大篆的学习

一.大篆的笔法特点

1. 凝炼厚重 (顿之山安)

凝炼厚重指运笔力度的外现形式,笔法内敛含蓄,视觉重量突出,雄健有力,体现“金石”的质感。清代翁方纲有言“书法以厚重为本”。

“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王羲之

2.笔酣墨畅 (导之泉注)

金文用笔畅达、笔调灵动,“字里生金,行间玉润”,不要出现滞笔僵墨,有流动之感、笔墨情趣。

3.浑融蕴藉 (线条少垂曳接笔熔铸)

擒纵是书法用笔的准则。金文用笔圆浑,逆起平收,锋颖内涵,无垂不缩。笔画相接合交插处尤重圆融,行笔此处,“少驻”化墨,万不可偏薄。

4.苍古质朴 (屋漏痕)

金文运笔不可轻率直行,也要略有横向微动,以增古朴凝重。金文有热铸火造之意,又有栉风沐雨之痕,妙造自然,精神、气势、风韵,高境后人难以到道。宋代蔡襄感叹道“近时篆书,好为奇特,都无古意”。

金文的代表作品有哪些,金文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7)

二.大篆的结构特点:

1.因形赋势 形是一个独立的字形势是书法的结构形态,有意象,

2.奇正相生

3.疏密得宜

4.笔圆势方

5.严谨内敛

三.大篆的章法特点

 1.行气连贯

2. 错落有致

3. 空间灵动

4. 布局随器

《散氏盘》的艺术特色

一. 疏密参差 开和有度

“独体结构难于疏,合体结构难于密。书欲不见其单弱,密欲不见其杂乱。” 赵宦光《书学帚谈》

“下笔劲净,疏密停匀为佳,当疏不疏,反成寒气;当密不密,心至凋疏。”

姜夔 《续书谱》

“凡字无论疏密斜正,必有精神挽结之处,是为字之中宫。” 包世臣《艺舟双辑》

例字

即1。2 東6。2自1。3涉2。2西3。2原5。3堆7。3降10。3豆11。3宮11。3散19。1

金文的代表作品有哪些,金文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8)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