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80年,祖逖十四岁,这年四月,吴主孙皓投降,被晋武帝司马炎赐封为归命侯,自东汉黄巾起义以来将近百年的乱世终于结束,天下再次归于一统。
自265年西晋建立,晋武帝司马炎厉行节俭,推行法治,努力恢复战乱带来的创伤,没多久,祖逖的父亲祖武在上谷郡太守任上去世,留下六个儿子。
祖武这六个儿子不是同一个妈生的,史书上很明确的记载了祖纳与祖逖就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而祖逖与祖约是同母兄弟,这几个孩子各自跟着自己妈过日子,大家还生活在的一个大院里。祖逖与祖约从小就相依为命,这让祖逖对祖约极其溺爱,最终成为祸水。
祖纳年纪稍长,与自己生母相依为命,祖纳每次都亲自给自己母亲做饭吃,这属于孝行,在以孝治天下的风气下,尤其是世家豪强家族的孝行往往会被四处传扬,而后以举孝廉的方式进入官僚体系。
当时镇守范阳郡的平北将军王乂听说了祖纳的事情之后,就将祖纳收入自己府中,担任从事中郎,从事中郎在晋朝时是带兵将领的属官。
诸公及开府位从公加兵者,增置司马一人,秩千石;从事中郎二人,秩比千石。
——《晋书·志·第十四章》
这都发生在公元280年天下一统之前,在平定吴国之后,晋武帝司马炎下令裁撤驻扎在各州郡的部队,于是州郡不再有驻军,没了兵平北将军王乂也成了空壳将军。
吴平之后,帝诏天下罢军役,示海内大安,州郡悉去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
——《晋书·山涛传》
但不管怎么说,祖纳在祖武儿子这辈中率先进入了西晋的官场。
行侠仗义的少年祖逖公元280年,天下一统,晋武帝司马炎开始政令改革,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制订实施了户调式,其中对祖逖家影响最大的就是其中的品官占田荫客制,大致内容就是官员不仅可以按品级分配到一定数量的农田,还可以荫庇一定数量的亲属不交税。
此时祖纳已经为官,分到了田地,此前祖武还留下不少田产,祖家一家人不用交税,加上祖逖哥哥们经营得当,祖家家产颇丰。
哥哥们忙于经营家产,加上各自与自己生母过日子,对弟弟们的管教也就没有那么严格,也就造成了祖逖“年十四五犹未知书”,祖逖在范阳老家也不爱读书,成天不修边幅,就想着仗剑走天涯。
光想是成不了事的,从他将来的表现看,祖逖是个坚定的行动派,将想法落实到行动,于是他隔三岔五就去自家的田舍,对自己家看管粮仓的下人说:
“我哥哥说,最近天灾,周边灾民众多,我们祖家身为本地大家族应多行善,开仓放粮。”
然后就动手抢粮仓钥匙,下人们自然不敢反抗的。
慈善家是受人尊重的,祖逖在家族邻里乡邻中受到尊重,范阳郡的穷人和内迁的胡人都知道祖家隔三岔五放粮,祖家的人气越聚越广,心里苦的也就只有祖逖的哥哥们。
前途无量的祖纳
就这样,十四五岁的年纪,整日不修边幅的祖逖成天与范阳乡间侠士还有胡人们厮混在一起,时不时得开开仓做点善事。
虽说积德行善,但祖家也不少人口,有事没事就去放粮,自家的粮都得不够吃了,祖纳愁的慌,但这个弟弟混不吝的,多次指责也没什么效果。
就在天下一统侯不久,祖约被调任至京城,在尚书省当尚书三公郎,尚书三公郎虽然不是什么有实权的职务,但却是一个能在皇帝面前露脸的机会。
帝升御坐,尚书令以下就席位,尚书三公郎以令置案上,奉以入。
——《晋书·志·第九章》
能在皇帝面前露脸的,只要不是让皇帝觉得反味,总能获得一点别的机会,比如汉武帝的托孤大臣金日磾当初只是给皇帝养马,最终获得汉武帝宠信飞黄腾达。
祖纳也得到了这个机会,被晋武帝司马炎赏识,调入太子司马衷府中辅佐太子,官至太子中庶子。
太子中庶子是太子的侍从之臣,未来太子登基建立自己的班底,太子府中这些旧人会成为新君所倚重的主力,祖纳前途无量。
搬家混出了头的祖纳对自己混不吝的弟弟祖逖也很担忧,也许是孟母三迁的故事给了祖纳一点启发,给他换个环境试试吧。
于是祖家搬到了司隶州下属的阳平郡,阳平郡位于司隶州最东边,辖境相当今河北馆陶、大名县东部,山东冠县、莘县等地。
现在搬家尚且都很多麻烦事情,那时候交通还不像如今这般便利,为了搬家祖家人折腾了不少时日,搬完家祖纳带着愣头青祖逖来到洛阳开开世面。
经过太康之治,加上晋武帝在全国统一后大量裁撤军备,人民负担减轻,加速社会生产发展,当时的洛阳成为西晋的经济政治中心,一片欣欣向荣,洛阳城的富人们过着锦衣玉食的奢靡生活,完成统一后的晋武帝也被这股风气侵蚀,逐渐骄奢淫逸。
洛阳城的富庶繁华深深吸引了祖逖。
“范阳这乡下地方跟洛阳比真的是一个地一个天啊。”
想过这样的生活就得努力进入官场,自此,祖逖终于开了窍,开始发奋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