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异姓王,明朝异姓王追封名录

首页 > 大全 > 作者:YD1662022-12-12 11:07:49

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在夺取政权后,都会对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军和谋士进行大肆封赏。为了确保政权稳定、江山永固,大多数朝代都有“异姓不封王”的铁律,也就是说可以给予功臣非常高的奖赏,但是绝对不能封王。但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却追封了六位“异姓王”。那么这六位“异姓王”究竟建立了什么样的功勋呢?

一、中山王徐达(1332年—1385年)

明朝异姓王,明朝异姓王追封名录(1)

徐达,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他出身农家,自幼习武,与朱元璋是从小长大的好朋友。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徐达开始跟随朱元璋。朱元璋发现徐达才能超乎众人,于是委以重任,征战四方。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朱元璋率徐达、汤和等二十四将离开濠州,南进定远,攻下滁州。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率徐达等人渡江,攻打采石城(今安徽当涂),徐达与常遇春二人冲锋陷阵,擒元将陈也先。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徐达率军一日攻克京口(今江苏镇江),被授统军元帅;围攻毗陵(今江苏常州),生擒张士诚胞弟张士德,又与常遇春生擒其部将张德。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徐达攻克池州,擒其守将,功拜奉国上将军。接着,徐达乘胜攻克无为州、潜山、安庆。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激战。陈友谅拥兵六十万,朱元璋只有二十万人。第一天交战。徐达指挥将士勇敢拼*,一举击溃陈友谅的前锋部队,歼敌一千五百人,缴获巨舰一艘,军威大振,帮助朱元璋取得了鄱阳湖战役的胜利,全歼陈友谅六十万大军。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正月,徐达升左相国,肃清了陈友谅的残余势力。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统率二十万大军攻打张士诚,张士诚战败自缢而亡。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即皇帝位,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进行北伐,先后攻占汴梁、洛阳、潼关,占领大都。元朝灭亡后,徐达率军进入山西,攻取了泽州、潞州、太原,全歼王保保军八万多人。明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徐达攻克兰州、平凉,彻底平定陕西。

明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徐达受命为征虏大将军北伐北元,擒获元惠宗嫡子及诸王将相数百人,朱元璋封徐达为魏国公。此后,徐达多次领军北伐,戍守边防。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被追封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

二、开平王常遇春(1330年—1369年)

明朝异姓王,明朝异姓王追封名录(2)

常遇春,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怀远县)人。他出身于贫苦农家,骁勇善战,精于骑射。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常遇春投奔朱元璋,在采石矶(今马鞍山市)战役中,面对着元朝水军的严密防守,他挥戈勇进,大胜元军,战后被升为元帅。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常遇春与徐达设伏,大破陈友谅军,斩首万余,擒捉三千,陈友谅败走江州(今九江)。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陈友谅率水军数十万直取应天,常遇春奉命设伏,在龙湾把刚刚登陆的陈友谅军*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大败而逃。常遇春战功卓著,升任行省参知政事。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陈友谅六十万大军与朱元璋军在鄱阳湖展开大决战。常遇春奋勇当先,射伤张定边,在混战中射死陈友谅,此战之后常遇春升为平章政事。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常遇春随徐达率军攻占庐州,收复江西等郡县,岭南等地望风降附。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五月,常遇春与邓愈率军攻取湖北的安陆、襄阳;十一月与徐达率军攻占泰州。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八月,朱元璋以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兵二十万东征张士诚,张士诚战败自*,常遇春进封为鄂国公。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朱元璋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二十五万大军出师北伐,平定山东,占领了河南和潼关。明洪武元年(1368年)闰七月,徐达、常遇春率马步舟师由临清沿运河北上,连下德州、通州,一举攻占大都。

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元顺帝命丞相也速率军向北平反扑,常遇春奉命与李文忠驰救北平,元军闻讯即向北逃奔,常遇春率军追奔千里,大获全胜。为了最终解除元军对北平的威胁,常遇春又率军攻占元上都开平,逼迫元顺帝逃到应昌府(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

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常遇春自开平率师南归,行至柳河川,突然病卒,年仅四十岁。朱元璋追封常遇春为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

三、岐阳王李文忠(1339年—1384年)

明朝异姓王,明朝异姓王追封名录(3)

李文忠,字思本,江苏盱眙人(今安徽省明光市),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年少时就随父亲投奔舅舅朱元璋。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李文忠率领朱元璋的亲军击败池州守军,又攻下青阳、石埭、太平、旌德四个县。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李文忠夺得建德,大破张士诚,升为同佥行枢密院事。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江南苗兵发动叛变,*害了胡大海和耿再成。李文忠平定苗乱,被授为浙东行省左丞,总制严衢、信处诸州军事。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秋天,朱元璋的大军讨伐张士诚,李文忠攻克桐庐、新城、富阳、杭州,被朱元璋加封为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李文忠率军进军福建,平定建州、延州、汀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春,常遇春死后,李文忠受命代替常遇春统率军队,会合大将军徐达进攻庆阳,打败北元军,擒获平章刘帖木,擒获敌将脱列伯。明洪武三年(1370 年),李文忠与大将军徐达分道北征,俘获元昭宗嫡长子及诸王将相数百人,擒获北元国公江文清、杨思祖等,被授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大都督府左都督,封为曹国公,参与军国大事。

明洪武七年(1374年),李文忠派遣部将分道出塞,俘获平章陈安礼,斩首真珠驴,擒获太尉不花。随后,攻克大宁、高州,斩*宗王朵朵失里,擒获承旨百家奴。击斩鲁王,俘获其妃及司徒答海等。此后,李文忠屡次率军防备边境。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农历三月,李文忠去世,终年四十六岁。朱元璋亲自写文致祭,追封李文忠为岐阳王,谥号武靖,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位列第三。

四、宁河王邓愈(1337—1377年)

明朝异姓王,明朝异姓王追封名录(4)

邓愈,原名邓友德,字伯颜,泗州虹县(今安徽省泗县)人。他在年少时就跟随父亲起兵反元。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春,邓友德率所部万余人前往滁州,投奔朱元璋。朱元璋封邓友德为管军总管,赐名邓愈。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朱元璋命邓愈和常遇春领兵自巢湖南下,先后攻占牛渚矶、太平府、溧阳、溧水、句容、芜湖。在采石矶大战中,邓愈率军攻破金陵,*死福寿,顺势占领镇江、丹阳、金坛、广德,因战功卓著,升为广兴翼元帅。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 ,朱元璋又因邓愈的军功,提升邓愈为枢密院院判。同年农历七月,朱元璋命邓愈为征南将军,攻取旌德、绩溪、休宁,并乘胜攻占江南重镇徽州,击退陈友谅的多次进犯,升任为江南行省参政,总制各翼军马。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鄱阳湖之战后,邓愈先后平定江西南安、南雄、韶州、赣州诸郡,28岁的邓愈被提升为江西行省右丞。在常遇春攻克襄阳之后,邓愈又以湖广行省平章的官职,镇守襄阳等处。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百官司属,封邓愈为右御史大夫。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加封邓愈为太子谕德。同年朱元璋命邓愈为征戍将军正总兵,平定江淮等地未归附的州县。不到两年,江淮等地均归附明朝。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又任命邓愈为征虏左副将军,协同徐达远征甘肃,俘获王公百余人,士兵八万多人,骆驼、马匹、辎重不计其数。同年八月,进克河州(今甘肃临夏)、乌斯藏(今西藏)诸部,招降吐蕃,追击北元豫王至西黄河,在黑松林斩*元大将阿撒秃,深入甘肃西北数千里。至此,河州以西全部纳入明朝版图。邓愈被授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爵位封为卫国公,参与军国大事。

明洪武十年(1377年),邓愈任征西将军,与副将军沐英前去征讨吐蕃反抗势力,进攻川藏,深入吐蕃腹地,追*敌人至昆仑山,俘虏斩首万人,获马、牛、羊二十余万匹,招降诸国,开辟疆土数千里。明洪武十年(1377年)十一月,邓愈在回师途中因病去世,被朱元璋追封为宁河王,谥号武顺。

五、东瓯王汤和(1326年—1395年)

明朝异姓王,明朝异姓王追封名录(5)

汤和,字鼎臣。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汤和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他因作战勇敢而被封为千户。之后汤和邀请儿时伙伴朱元璋参加义军。朱元璋入伍后,因功被提升为镇抚之职,级别在汤和之上。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汤和随朱元璋进攻大洪山,攻克滁州,被授为管军总管。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汤和随朱元璋平定太平,擒获陈野先,攻占溧水、句容。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汤和随军平定集庆(今南京),攻取镇江,晋升为统军元帅。随后又率军攻取金坛、常州,升任枢密院同佥,驻守常州。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汤和随大军讨伐张士诚,攻克太湖水寨,攻下吴江州、平江。同年,朱元璋称吴王,封汤和为左御史大夫兼太子谕德。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汤和被授为征南将军,征讨方国珍,攻下余姚、上虞、庆元。逼迫方国珍逃亡入海,后来派使者将方国珍招降,俘获士兵二万四千人,海船四百多艘,浙东地区全部平定。

明洪武元年(1368年),汤和又攻占延平,擒获陈友定,将其押送京城。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军北伐,汤和受命在明州造船运粮。之后,汤和跟随大将军徐达西征,攻取泽、潞、晋、绛诸州郡。明洪武四年(1371年),汤和率军进入潼关,平定泾州、庆阳。明洪武五年(1372年),汤和以右副将军的身份,随大将军徐达北伐,在定西将扩廓打败,平定宁夏,向北追击到察罕脑儿,擒获蒙古猛将虎陈,获马、牛、羊十多万头。后来又攻战东胜、大同、宣府,被授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封为中山侯。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春,汤和晋封为信国公,参加商议军国大事。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汤和受命征讨乃儿不花,攻占敌人的灰山营,俘获平章别里哥、枢密使通而归。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思州蛮族叛乱,汤和跟随楚王征讨,俘获敌军四万人,擒获蛮族首领而归。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汤和请求解除兵权,朱元璋命他负责江浙沿海倭寇防御事务,他在江浙一带筑城五十九座,之后便告老还乡。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八月,汤和病逝,终年七十岁,朱元璋追封他为东瓯王,谥号襄武。

六、黔宁王沐英(1345年—1392年)

明朝异姓王,明朝异姓王追封名录(6)

沐英,字文英,安徽凤阳人。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八岁的沐英被朱元璋收留,认为义子。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十八岁的沐英被朱元璋封为帐前都尉,镇守镇江,后被提拔为指挥使,守江西重镇广信(今上饶)。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沐英率兵攻破江西、福建交界处的分水关,占领崇安(今武夷山市),俘虏陈友定部将冯谷保。朱元璋命他镇守建宁(今福建建宁县),节制福建三卫。

明洪武三年(1370年),沐英被授镇国将军,任大都督府佥事;次年升大都督府同知。大都督府是明初军事中枢,掌天下兵马。沐英年纪虽轻,在府中七年,处事果断,解决问题明快,毫无遗漏,马皇后多次称赞他的才干,深得朱元璋器重。

明洪武九年(1376年),沐英担任征西副将军,跟随卫国公邓愈出征吐蕃,进攻川藏,一直打到昆仑山,因军功获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西平侯。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沐英为征西将军,与蓝玉等统兵征伐西番,俘虏西番十八族头领阿昌失纳,擒获酋长三副使瘿嗉子等,平定朵甘纳儿七站,开拓疆土数千里。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沐英又奉命率兵进击屯兵和林的一支残留元朝势力。他率军翻越贺兰山,四面合围,一举战胜,俘虏元朝亲王数人。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沐英领兵出古北口,随大将军徐达北征,攻取公主山长寨、全宁四部,俘虏知院李宣及部众。洪武十四年(1381年),沐英跟随傅友德、蓝玉征讨云南的元朝残部,俘获元将达里麻,逼迫元梁王自*,全面肃清了盘踞云南的残元势力。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沐英和蓝玉率军攻打割据大理的段氏,攻占大理后,劝降段氏归附明朝。随后,沐英多次用兵,全面消灭了云南境内的叛军。

洪武十六年(1383年),朱元璋命沐英镇守云南。沐英在云南十年,大兴屯田,劝课农桑,礼贤兴学,传播中原文化,安定边疆。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沐英因太子朱标的去世,遭受打击,两个月后病逝于云南,年仅四十八岁。朱元璋倍感痛惜,追封他为黔宁王,赐谥“昭靖”,侑享太庙。此后,沐氏子孙世代镇守云南,直至明末。

明朝建立之初的六大异姓王,虽然都是死后追封的,但在当时是很高的荣誉,而且这些人都是善终的,与其他被朱元璋诛*的开国功臣相比,他们是非常幸运的。

品评沧桑事,闲谈论古今。
欢迎您关注“品史杂谈”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