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早中晚划分,明朝前期中期后期划分

首页 > 大全 > 作者:YD1662023-10-07 01:25:31

明朝是封建皇权达到鼎盛的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凭着布衣之身,历经十数年,先后驱除蒙元,挫败张士诚和陈友谅,最终成为与汉高祖刘邦齐名的布衣天子。

明朝早中晚划分,明朝前期中期后期划分(1)

朱元璋做皇帝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穷苦农民,年轻时为了生存下去,替人家放过牛羊,出家做过和尚,对下层劳苦大众的生活,有着极深的切身体会。他做上皇帝后,一方面想要保住老朱家万世富贵,一方面想让儿孙后代能够勤政,所以他留下一项“早中晚”三次朝会的规定。这项规定看起来很稀松平常,认真执行起来却很难,它也成为明朝皇帝不上朝的直接原因。

明朝早中晚划分,明朝前期中期后期划分(2)

朝会规矩十分复杂

明朝规定所有京城地区的官吏必须参加早朝,要赶在天亮之前候在宫门,等到“晨钟暮鼓”响起的时候,百官排好队伍依次进入宫殿。仅仅排队入殿一事,便能体现出明太祖朱元璋的规矩有多苛刻。

朱元璋要求百官按照文武不同站成两队,文官站在东侧,武官站在西侧,再按照级别大小,从北向南排列。虽然历朝历代都是如此,但朱元璋不以为然,他还要求监察御史负责点名,朝会过程中若是有人咳嗽吐痰,或者衣冠不整,或者走路时步调不一致,都属于失礼失态的行为。一旦被御史台发现,则会呈报皇帝听候处罚。

明朝早中晚划分,明朝前期中期后期划分(3)

朝会任务相当繁重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皇帝会从后殿进入前殿,群臣行跪拜之礼后,四品以上的官吏开始向皇帝汇报工作,皇帝听完要作出相应的批复。早中晚三次朝会以早朝最重要,一年四季天天如此,黎明前开始到辰时左右结束。

群臣早朝结束后,匆匆忙忙地赶回去吃口早饭,再为下一场午朝做准备,住在皇宫附近的官吏还好,那些住在城郊地段的大臣光来回奔波已经累得筋疲力尽。

明朝早中晚划分,明朝前期中期后期划分(4)

明朝的朝会议事的工作量非常大,硬性规定:每天各部要整理出185件国事拿到朝堂奏议。按照三省六部制的原则,朱元璋一天要和大臣讨论1110件事项,试问古往今来的帝王,还有比明朝更勤奋的吗?

皇帝想请假都很困难

朱元璋是穷苦出身,什么样的苦都能吃,他立下的规矩自然能够承受,明成祖朱棣也能勉为其难扛得住。以后朱家的儿孙大多生于皇宫,长于妇人之手,哪里能受得了这种罪。

明朝早中晚划分,明朝前期中期后期划分(5)

1498年弘治皇帝在位期间,有一天夜里宫中失火,弘治皇帝一宿没睡,打算取消次日的朝会,想好好休息一下,结果翰林学士一致不同意,弘治皇帝再三请求,都快用哀求的语气,翰林大学士经过讨论才同意。弘治皇帝获得休班一天的福利,百官却没有那么幸运,仍然要到午门行朝见礼。

因为电视剧和学者断章取义的影响,后人对明朝的皇帝存在很大的成见,认为明朝的皇帝大多不愿意上朝,比如嘉靖皇帝二十五年不愿意早朝,万历皇帝二十年躲在深宫等等,明朝皇帝抗拒早朝绝非他们懒惰,而是难以忍受明太祖朱元璋立下的繁重规矩。

明朝早中晚划分,明朝前期中期后期划分(6)

不光是皇帝感到身心疲惫,有些大臣也深感厌恶,比如大鸿儒李贽实在看不惯明朝的繁文缛节,已经官至姚安知府,索性挂印辞官归隐。朱元璋立下的“三次朝会”的规矩,虽然强化对群臣的管理,但造成后代儿孙不堪繁重,所以明朝才会出现大量不愿上朝的皇帝。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