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有人问了我们家就是种地的还有拿票才能买粮食那不是多此一举吗。
是的,这里面又有一个概念,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
现在没有这个说法了,其实在我小时候上学的时候还会统计户口是什么性质的。我是没怎么赶上用票证的时代。
我听家里面的老人聊的,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很重要的区别之一就在于,是否属于国家供应的家庭,比如说我姥爷当年是工厂的职工,全家都是非农业户口,那么我姥爷每月可以从单位拿到40块钱的工资,家里总共5口人,每个家庭都有副食本和粮油本,想要买面就拿着粮油本到粮油铺买面买米,每个月每个成人定额30斤面(含细粮和杂粮面),每个孩子可以买24斤吧,那么我姥爷家一个月原则上最多可以买132斤面。
前提是我姥爷可以挣那么多钱,因为买面除了需要配额的票证之外还需要钱呀。
新旧货币兑换
这就解释了两个历史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我记得当年在看《极限挑战》的时候,黄磊和孙红雷在海南的那一期,他们俩在车里聊天提到一点说他们小时候好像每家每个月都要借钱,每月就缺10块。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当年那么艰苦,我们国家的人口仍然可以增长那么迅速,建国之初还在说4万万民众,到了文革结束的几年据不完全统计已经10亿人口了,因为你们家如果是三口之家,大概率你们家粮食不够吃,但是你们家如果5个人就有可能有结余了。
同样在广大的农村,农民在集体公社劳作算工分,通过工分可以拿钱和分粮,比如一个成年人算1个工分,一个孩子0.8个工分,只要能照顾过来,那么家里孩子越多相应的挣得钱越多,拿到手的粮食也越多。
解释到这再说回第一个问题,黄磊家也是高知家庭了,黄磊是1971年生人,他小时候记事以来至少是76年前后了,甚至都改革开放了,为什么还需要借钱才能温饱?为什么全国范围内整体的贫富差距不大?
要解释上面的问题主要有三点。
第一,1978年——1981年之间,我国爆发了由投资过度而引发的内发性经济危机,仅1978年一年我国就和国外签订了22个大型的引进项目,加上意向引进的项目,共需外汇13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390亿元,加上国内的配套投资需要200多亿,共需要600多亿元。
1978年我国的财政收入才不过1132亿元。
第二,含有赎买性质的高福利政策。从建国之初到1978年之前的工业原始积累阶段主要依靠长期过度提取全社会剩余来实现的,至使社会全体劳动者不论城乡,生活长期维持在基本生存水平线上下。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正值第二代党的领导集体形成之初,新一届政府就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政策导向:通过增加城市职工的福利和补贴、改善职工住房条件,增加职工就业等;在农村则有农产品涨价、贫困地区免税、支农投资提高等政策。
因此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这些政策的发布也有党的领导权交接的过渡期中,为了维持稳定,通过降低全社会积累率来换取全社会最大多数支持的政治考虑。
第三,在财政收入有限的情况下,一方面加大投资,一方面大幅提高社会福利,恰恰又是矛盾的,只会加剧危机的程度。
因此就导致了第四篇“股市”的到来。
当然了这《国家相册》这本书里面没提到各篇章中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我也是结合自己的认知跳出这本书来谈我的看法。
说实话这一组文章不好写,如果只是介绍这本书还简单,但是要解释明白一些问题就比较困难,不知不觉也写了快2400字了,怕大家看的费劲我明天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