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运河形势图。(作者 供图)
3.茶叶栽培技术取得突破,茶叶种植业发展迅猛,产量巨大,为茶叶大规模的消费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唐代,南方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生产格局被打破,经济作物的种植成为农民的新宠,而茶树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唐初,茶叶种植主要集中在寺院,中唐以后种植面积颇大的茶园开始出现,茶叶产量也直线飙升。天宝元年(742年),浮梁这一唐茶集散中心茶叶产量为“每岁出茶七百万驮,税十五余万贯”。茶叶的大规模生产为茶叶消费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饮茶之风的兴盛又刺激着茶叶的生产水平、制茶技术的进步和茶叶品质的提升。终唐一朝,其茶叶生产和饮茶之风始终处在这样一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之中。
内开外掘:茶性、精神与推广大使
1.茶的功效。唐人对茶药用的功能有着深刻的认识,在众多医、药、经、史文献中都有论述,如苏敬《唐本草》、陈藏器《本草拾遗》、孟诜《食疗本草》、孙思邈《千金要方》、陆羽《茶经》以及诗词歌赋和散文作品等。我国学者根据五百种左右的有关资料将其中有关茶叶医疗效用的内容总结成茶的传统功效二十四项:少睡,安神,明目,清头目,解毒,消食,醒酒,去肥腻,下气,通便,利水,治痢,祛痰,祛风解表,坚齿,治心痛,疗饥,益气力,延年益寿。所列茶的功效,有些已经超出了医药的范围,属于保健的范畴了,如醒酒、疗饥、益气力、延年益寿等。茶有如此众多的功效,可止渴生津,满足人们对味觉的需求,还能保持头脑清醒,长期饮用对人的身体有保健作用。并且在茶叶普及后,茶的价格并不昂贵,一般人都消费得起。茶自身的这些优点,是茶能够被人们接受并迅速传播的最根本性的原因。
唐鎏金飞天仙鹤纹银茶罗子。
唐鎏金鸿雁纹银茶槽子、唐鎏金团花银碢轴。
2.佛教和道教的引领饮茶之风。唐代佛教和道教盛行,佛教最重要的修行之一便是坐禅。坐禅很枯燥,容易昏昏入睡,难以达到求佛的目的。茶驱睡魔的功效有助于佛家修禅,于是茶在各名山大川的寺院中广泛种植,僧人饮茶之风极为盛行。僧人饮茶成风,民间奉佛者自然转相效仿。道家跟佛家不同,道家信奉神仙,讲求方术,重视养生,茶提神、解乏、保健的功效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可以说,佛教和道教在唐代被推广的同时,也带动了饮茶风气特别是北方饮茶风气的传播。
唐代赵州禅师“吃茶去”公案。
3.陆羽的大力推广。陆羽之前,尽管南方饮茶已经比较普遍,北方也开始饮茶,但是人们对茶叶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并不了解,对茶叶的种植和栽培技术没有系统的论述,茶的制作和饮用方法也没有固定的模式。陆羽生于茶乡,长时间与茶打交道,掌握煎茶的技艺,与皎然等众多茶人颇有往来,他具备了写作一部关于茶叶的著作的经验和理论知识。《茶经》“分其源,制其具,敎其造,设其器,命其煮”,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总结唐代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的综合性茶学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对我国乃至世界茶叶开发和茶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