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李升 淀湖送别图卷 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澎湃新闻:从你个人角度来看,此次展览除了对上海元明画史地位的重新发现与梳理,还有哪些亮点?
凌利中:还有一大亮点是过去一些被忽略或淹没的画家,通过展览的梳理与学界的共同努力,有很多考证出来了,他们作为一个个例和合在一起看是不一样的。
就像我通过新材料发现、考证,确认《畿甸观风图》卷的作者系上海嘉定画家马愈,论其对吴门画家之一的沈周的影响,完全可以归入吴门画派“先驱”之一(文伯仁早已将马氏列为吴门画派先驱),马愈,嘉定(今属上海)人,生卒不详, 其活动时间约为永乐八年(1410)至成化二十三年(1487)间,系明初著名宫廷画家马轼之子。马愈晚居苏州,与吴门画派之首沈周(1427-1509)祖孙三世交往,诗画倡和极密。难能可贵的是,是卷笔墨俨整,以披麻皴为主,娴熟奔放,行笔凝练,墨色滋润,其磊落凝重之笔趣, 实开沈氏画目先风,为“吴门画派”先驱导师之一,极为珍罕。
明 马愈 畿甸观风图卷 引首
明 马愈 畿甸观风图卷 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明 杜琼 南村别墅图册 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但是单讲一个马愈,还不够支撑和说明我想在展览中阐释的明初上海画坛对吴门画派的影响这一问题。
还要再加入金铉、陶宗仪几个人,但是美术史上还不止这几位,我在论文中还提到几个人,包括包括温日观、张中、杨维桢等,而这几人,我是比较明确的对吴门画派以沈周为主的明四家产生过影响的。
通过梳理并增考那些为画史忽略甚至几近淹没的上海吴门“前渊”、“先驱”人物,如张中、温日观、马愈、金铉等,这一学术观点和他们的相关作品在此次展览中都有所呈现,可视作此次展览的一大亮点。
可以说,美术史深入研究的主旨,从诸多方面来看,在于画史演进的细节重构,不因某些重要艺术家传世作品甚少或缺失,而忽视其于画史承上启下的独特意义,体现于吴门前渊的研究领域,或许更为突出。通过我们的梳理填补以后,可以呈现一些客观的现实,我觉得对上海在明初画坛的地位,得有重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