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学李普曼,李普曼刻板印象理论

首页 > 大全 > 作者:YD1662022-12-17 14:20:36

01 舆论是怎么产生的?

对本书的背景和内容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我们接下来详细了解一下李普曼是如何展开分析的。

他有一个三层的分析框架,分别是客观现实、媒介现实,以及我们头脑中的图景。客观现实就是事物真实的样子,媒介现实则是事实在媒体报道中的样子,而我们头脑中的图景就是我们对它的认识。

比如说最近经常出现的明星“人设崩塌”,某某明星在媒体上可能是非常天真、单纯、善良的形象,那么我们心目中一般也是这样认为的,但实际上这个明星他可能是一个没有什么道德感、做了很多不好的事情的人。所以对于接触不到他的粉丝来说,他们对他的认识只能是基于媒体的报道,而明星身边的人对他的认识可能就和粉丝不一样了。

舆论学李普曼,李普曼刻板印象理论(9)

王力宏和李云迪人设坍塌

所以说,随着现代社会越来越复杂,尤其是我们需要了解的事越来越多,我们不能直接接触到的事情也越来越多,我们很难对这个复杂、广阔的世界,拥有完整的直接的认识,那么就只能通过大众媒体去间接认识它。

李普曼借用了柏拉图著名的“洞穴寓言”来说明。“洞穴寓言”的大意是这样的,一群囚犯生活在一个地下洞穴中,他们的手脚被绑住,不能转身,只能盯着眼前的洞穴墙壁。在他们身后有一些火把,而他们和火把之间是一些被操控的木偶。除了被火光投射到眼前墙壁上的木偶影子之外,这些囚徒什么也看不见,于是,他们认为这些虚幻的影子就是世界真实的样子。

舆论学李普曼,李普曼刻板印象理论(10)

我们看到的只是影子

在这里,媒体就好像是这些火把,把我们无法亲眼看见的事物的影子投射到我们眼前。因此我们可能会把媒体报道的内容就当作真实的世界。但李普曼告诉我们,新闻和真相并不能画等号,因为一些结构性的原因,新闻很多时候呈现的是被扭曲过的真相。这就是媒体塑造的“拟态环境”

02 如何分析舆论现象?

那么了解了他的分析框架,我们就可以具体来看李普曼如何分析舆论现象的。

李普曼首先分析了舆论形成的过程。那么到底什么是舆论?李普曼在书中直接说,“所谓舆论就是汇集了愚蠢、软弱、偏见、错误的感觉,准确的感受,固执的观点和报纸文章的大杂烩”。

舆论学李普曼,李普曼刻板印象理论(11)

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体会到,他对舆论的感受是非常负面的,他用了很多很有攻击性、很冒犯的词语。他为什么对舆论这么失望呢?因为他看到在舆论的产生中根本就没有真相。

首先,现实中存在着种种因素限制了人们对事实的认知。这样的因素书中总共提出了六点:

第一,是存在人为的审查和保密机制。比如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军方对真实消息的严密控制。

第二,社会交往中的障碍。人和人之间的社交圈不一样,对普通人来说,很难有机会与内部人士和专家接触来得到真实的信息。

第三,人们每天用于关心公共事务时间的匮乏。就是说你每天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你有自己的日常生活,你要完成自己的工作,你还有很多娱乐活动可以去做,那么对于那些和自己日常生活并没有什么紧密的联系的公共事务,你能腾出来的时间很少很少。在李普曼写作的时代,每个人每天平均看报纸的时间也就十五分钟。个人时间精力的有限也是我们了解真相的一个限制。

第四,用过于简单的信息来叙述事件导致的事实扭曲。这就是说一件事情其实非常复杂,但你两三下说完了,其实你就是挑着重点说的,而同一件事你挑着不同的重点说出来,这件事看上去就会完全不一样。

第五,用有限词语来描绘复杂世界的难度。作为认识世界的工具,我们的语言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全、准确反映复杂世界。这里还涉及到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问题。

第六,人们因不愿打破稳定的社会生活现状而不敢直面事实。比如说前面提到的洞穴寓言里,当这些囚犯获得自由之后,有的囚犯是拒绝回头的,他还是坚持认为眼前看到的影子就是世界的真相。

从这些阻碍的因素中,可以看出李普曼对人性其实是比较失望的,虽然说的确有一些人为的操控将大众与真相隔离开,但一些人本身也对公共事务缺乏关心,只看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还有人甚至明知道是谎言,还要自欺欺人,揣着明白装糊涂。

所以说,现实生活里存在着许许多多阻碍我们了解真相的因素。但是还不止,还有我们自己认知方式上的缺陷。

分析完这些限制因素后,接下来李普曼借用了心理学知识,将分析的层次从表层深入到人们意识深处,并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刻板印象”

什么是“刻板印象”呢?在见到某个事物的时候,我们脑海中其实已经有了一些观点和看法,也就是成见,或者说偏见,这些已有的看法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理解。

比如鲁迅曾经说过,对,他真的说过,读《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说的是文学鉴赏的主体性,但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个体会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去认识和感受信息。

所以说,现实生活中存在这么多限制,而我们自己对外部世界又有着许多刻板印象,因此我们头脑中形成的图景,不仅和客观现实存在差异,而且彼此之间还不一样。那么问题来了,在这种情况下要怎么形成一致的、普遍的舆论呢?

要知道,在李普曼写作的时代,舆论并不是自发形成的。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李普曼的答案是,所谓的舆论,其实只是利用象征符号“制造”出来的同意罢了。

他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实际上一种普遍的希望停战的模糊的心愿已经出现了,但分裂和冲突还依旧存在。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1918年1月提出了“十四点和平原则”,这一系列国际关系原则后来成为巴黎和会的指导性纲领。李普曼是威尔逊总统的重要顾问,他以很多方式主导了“十四点和平原则”的起草,但最后“十四点和平原则”和美国加入国联的动议被参议院直接给否决了。

舆论学李普曼,李普曼刻板印象理论(12)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