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许多人觉得不适的是,这样的语态正确得挑不出毛病,却迅速地把普通人牢*满腹的空间压缩掉了。
就像三年前,官媒曾发文警惕“丧文化”可能对年轻人造成的不良影响。道理虽是那个道理,但引发的反感在于,“我个人随便发一下牢*,为什么非要按头让我时刻积极向上”。
如今的交锋似乎更加不动声色:抱怨和反抗的底色被悄然抹掉,又包装成激励人心的样子贩卖回来,让人简直不知道破绽到底出在哪儿。
更加在舆论中引起争议的是,有时在一个流行梗上试图上的价值太多,反而突然暴露出了一种马屁拍到马腿上的荒唐。
就像某官媒对打工人的赞美中,文案反而被网友骂惨——
打工人用劳动创造价值,它何来被默认“屈辱”?又何来需要在“不卑不亢”中重建尊严?
避重就轻也好,弄巧成拙也罢,“打工人”这个梗在赞美中逐渐变得离网友最初使用它的冲动越来越远。
而这些文采斐然的语句,又实在是和最近就业相关新闻中的集体情绪爆发过于割裂。
比如这两天,某公司9月初让员工自愿签署《奋斗者自愿申请书》的新闻又被一些网友挖出来重新热议,其中不合理的条款又引发了人们关于企业绕过劳动法“模仿华为”扩大化的隐忧。
而这个新闻之所以被挖坟,是因为有一位博主在转发中提起了“海南一家饮料公司招聘让员工抵押自己房产”的旧闻,并评论道“《白毛女》剧本创作者的构思范围对这样的现实都望尘莫及”。
今年8月,该公司当时的招聘启事截图
很难说,到底是这些接连不断的新闻,让年轻人最终在打工人的狂欢中找到了落脚点;还是因为有这样一场狂欢,所以近来每一条事关打工人现实命运的新闻都显得如此刺眼。
但可以肯定的是,回避应当结构性推进的劳动权益保障,空有对个人自强不息的赞美,只会带来一次次并不令人意外的“用脚投票”——
昨晚国家公务员局官网消息显示,157.6万余人报名参加2021年国考,人数比上年增加近14万人。
你瞧,打工人的确是没有太多时间和心情感动自己的,拼命寻找想象中可能会好一点的出路还来不及呢。
03
这样的梗每火一遍,
最后都不了了之
如果说,各路人马急着为“打工人”划界限、争抢定义这个词的权利,多少都是希望这个概念能“为我所用”。
那么,这个概念的初始其实也非常耐人寻味——
仔细想想,打工人这一名号,本来也是在网上掌握着话语权的年轻人,从另一个不常发声的人群那里“抢”过来的。
在此之前,哪个自诩有理想有追求的年轻人会满足于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