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祖国少年儿童题材的美术作品和新中国发展有着天然的联系,这些作品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样式,这正是少年儿童们在新中国茁壮成长的映照。
儿童题材在新中国美术创作中占有重要位置。以儿童为主题和涉儿童的美术作品不仅在数量上,在艺术水准上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歌颂祖国的春天 看“花朵”们的幸福生活
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儿童主题和涉儿童主题作品主要围绕三个内容:一是为新中国建设奠基和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二是歌颂劳动之美和社会主义新生活;三是写生、速写等习作。
一批杰出的人物画家参与到儿童主题作品的创作中,其中不仅有成名的徐悲鸿、蒋兆和、叶浅予、丰子恺、来楚生、程十发等中坚艺术家,还有一部分崭露头角的青年艺术家,如方增先、周昌谷等。这一时期,第一个内容方面的作品主要是涉儿童作品,有些作品儿童形象并不一定是主要塑造对象,儿童形象的塑造要符合画面整体要求,如1952年蒋兆和国画《给爷爷读报》表现得是新中国少年儿童的幸福生活:能上学、有文化、会读书看报,还能帮助老人了解天下大事。1956年程十发《歌唱祖国的春天》表现的是在桃花盛开的春天,工农兵老老少少在一起享受和平幸福的生活,其中儿童象征着祖国的明天,是这个幸福大家庭的一部分。1956年李平凡版画《和平笛声响遍全国》通过母子吹奏和平鸽笛哨,象征着妇女儿童呼唤和平、珍爱生活的心愿。1965年赵望云国画《桑山行组画之六》、1966年丰子恺国画《植树》,都把儿童作为社会主义新生活大家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来表现。
蒋兆和 国画《给爷爷读报》
程十发 国画《歌唱祖国的春天》
丰子恺 国画 《植树》
最具有培养儿童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主题作品是:1962年刘文西国画《祖孙四代》,作品以祖孙四代劳动者的形象讴歌劳动光荣、劳动人民代代传。这幅作品也是刘文西从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到陕北黄土高原探索黄土画派的早期代表作。刘文西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成名于西安美术学院,他的作品也完成了从浙派水墨含蓄之气到黄土高原硬朗明快的风格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