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人类永恒的命题。那么,什么是孤独?
曾有人说:“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
也有人说:“所谓孤独,就是你面对的那个人,他的情绪和你自己的情绪,不在同一个频率。无人欣赏,无人共鸣,是为孤独。”
01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公元761年,李白最后一次登上敬亭山,此时他已年过花甲。
没有人夹道欢迎,也没人与他把臂同游,更没有人陪他一醉方休。
他独自一人,蹒跚地登上了敬亭山,在那静坐良久。
茫茫天地,仿佛只剩他和那座亘古不变的敬亭山,孤独落寞的情绪盈满了心间,他情不自禁地吟出了这首《独坐敬亭山》。
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
都说李白潇洒恣意,狂傲不羁,浪漫如仙,却不知他也同样备受孤独之苦。
孤独,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大概只有尝遍这世间冷暖,才可超脱。
往后余生,掬一捧清水,握一份淡然,盈一眸清远,静以修身,随遇而安。
02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
贞元九年(793)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历任礼部员外郎、永州司马、柳州刺史等职。柳宗元作风隽郁而清幽,诗精莹如珠玉。
柳宗元出身名门望族,21岁考中进士,正值青春得意的年华,父亲却突然离世,不久之后,和他情深意切的妻子也不幸身亡。他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改革的王权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
此篇为《江雪》,“千山”与“万径”皆极言自然境界之空阔广大,只有一叶扁舟上的渔翁在雪中的寒江独钓。冲淡幽清图景中广袤与渺小的差距被极度夸张,孤舟独钓成为画面的核心,寓含诗人心中无限的孤独。
半年后母亲女儿相继去世,两位姐姐也先后病逝。他历尽艰辛,受尽排挤,友人一个个离散,亲人一个个凋零,30多岁便满头白发,显得老态龙钟。
在永州十年,尝尽了凄苦,满心都是孤独,于是才有那首被称为孤独界天花板,冠绝古今的《江雪》。短短20个字把天地万物都裹进了冰雪,而那个钓鱼老翁如同宇由中的一粒尘埃,有多渺小就有多孤独。819年,柳宗元病死在柳州,终 47岁。
柳宗元的《江雪》是中国历史上最孤独的一首古诗。鸟兽尽散,人迹全无,唯有一舟一人,一蓑一笠,于皑皑大雪中,独钓寒江,苍凉到极致,也孤寂到极致。
03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北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赏析:
这首词堪称是苏轼人生最孤独的一首词。在这首词中,苏轼主要借“幽人”、“孤鸿”两种意象托物寓怀,既抒发了内心的孤独,又表达了他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同时代的黄庭坚曾经评价这首词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清代陈廷焯也评价这首词说:“寓意高远,运笔空灵,措语忠厚,是坡仙独至处,美成、白石亦不能到也”。
由此可见,这首词在境界上的无人能出其右。
这首词的开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就是千古名句,它不仅营造出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表现出了苏轼内心的孤独感,还为后面“幽人”、“孤鸿”的出现起到了铺垫作用。
在漏壶水尽,夜深人静的时候,苏轼独自一人走到了庭院中,看到了一轮弯月挂在了稀疏的梧桐树间。
紧接着两句“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便是“幽人”、“孤鸿”的出场。
在这样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环境中,又有谁和我一样独自在月光下徘徊,就像是天穹中飞过的一只孤单的大雁。
这两个意象的相互映衬,不仅使得这首词极富有诗意之美,还使苏轼的孤独感更为具体感人。
04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一个人坐在幽静的竹林里,弹琴、唱歌,没有俗事俗人的打扰,有的只是明月这个好友的陪伴,那份闲适自得是俗世多少名利都换不来的。
我也喜欢独坐。读或写,会觉得那些文字像一粒粒种子,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喜悦和收获;有时候,又感觉它们像一颗颗星星,给我带来了无限光明和希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前者,就是独坐。没有独坐之功,万卷书将是何等寂寞与惆怅?
古人说:“大隐隐于市。”真正的隐士都不是生活在深山老林里的,而是在繁华的都市里,照样能逍遥独坐。
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他曾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只要心能静下来,无论在哪里都能感到周围的清净,否则,无论在哪里都会深受喧闹之苦。
一个人能够独坐,便能享受很多美好,比如安静的思考、恬淡的心境、与世无争的情怀。你尽管安心独坐,或坐在花前,或坐在云下,跟它们聊聊,或者什么也不说。
就像诗人顾城所说的那样:“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从功利角度来看,独坐也是世间美好创造的源泉。
没有司马光的独坐,何来《资治通鉴》?没有牛顿的独坐,何来万有引力定律?没有曹雪芹的独坐,何来《红楼梦》?没有康德的独坐,何来《逻辑学讲义》?独坐,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一个个美好的世界。
世事纷杂,常扰乱我们的心。而独坐,能让如水的心变得平静和澄澈。心平静和澄澈时,那些乌烟瘴气的私心杂念都沉淀了。这时候,我们才是真正的自己。
当我们是真正的自己的时候,也就能与自然融为一体。诗人柳沄在《坐在山里的石头上》中写道:“坐在山里的石头上/时间久了/像是坐在家里那把/脱了漆的木椅上……时间越长越不想知道/坐在山里与坐在家里有哪些不一样/时间越长越想不出/——坐在哪儿/不是坐在生死之间。”
可是,世间很多人,不是坐在石头上,而是坐在名利上、权力上、虚假上、阴谋上……并且为了这些蝇营狗苟,不择手段,甚至铤而走险,而他们不曾想,最后自己变成了一抔灰,啥也带不走。这样的人,远离自然,而自然最后还是大度地收留了他们。
独坐,就像一座高山,矗立在我们的心间,挺拔着出世的巍峨。
05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作者: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绍兴六年(1136)至绍兴七年(1137)岳飞准备大举收复中原,北上灭金。但宋高宗赵构及朝内主和派对其大加干涉和阻挠,迫害主战派……
那时,多人被罢免和*害,大好的抗金复国形势,有付诸东流的危险。这首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出的。岳飞内心的极度郁闷,对投降派猖獗的极度愤慨,均写于词中。
“独自”写出词人的孤独寂寞,心事无法向人诉说,可见其苦闷之深。结拍“人悄悄,帘外月胧明”以景收束上片,映衬词人不能成眠,更见孤独之感。
上阕用简洁的语言和平淡的叙述质朴地展现出作者所面临的困境,其简沽有力、朴素真切的文风,确实展现出一代英雄的真性情和其所面对的历史情景的复杂性。
下片抒写收复失地受阻、心事无人理解的苦闷。换头三句“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慨叹岁月如流,家乡长久沦陷,归期遥遥无望。
作者自二十岁从军,出生入死,与金兵浴血奋战,决心迎二圣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五岳祠盟记》),为国家建立丰功伟业。
可是十多年已经过去,头发也白了,仍未能返回故园,实现还我河山的伟大抱负。每当他想到这里,怎能不义愤填膺、忧心如焚呢?
所谓阻归程,实际并非指山高水深,道路遥远,难以归去,而是暗喻着对投降派屈辱求和、阻挠抗金斗争的不满和谴责。
因为当时正是秦桧弄权,气焰十分嚣张时候,作者不便明言,所以用含蓄的表现手法,弹出弦外之音,让读者去体会。
结拍三句“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用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表达自己处境孤危,缺少指引,深感寂寞的心情。
据《吕氏春秋本味》,春秋时俞伯牙善鼓琴,唯有钟子期能从琴声中体会出他的心事。后来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秦桧上台后,迎合赵构的旨意,对坚持抗金的主战派进行无情的打击和迫害,将他的亲信和爪牙安置在朝廷的重要位置上,以便实现其卖国求荣的罪恶目的。
这三句表达了作者抱负难以实现的痛苦,反映了投降派统治下南宋的黑暗现实。
上片是即景抒情,寓情于景,忧国忧民使他愁怀难遣,在凄清的月色下独自徘徊。
下片写他收复失地受阻,要抗金却是“知音少”,内心郁闷焦急,用了比兴手法。作者隐忧时事,吞吐曲折,委婉含蓄,流露出悲凉悱恻之思。
全词所展现的沉郁悲怆情怀,节制而深层,忧思而压抑。至其《小重山》词,则真有寄托之作也。
故国怕回首,而托诸惊梦;所愿不得偿,则托诸空阶明月;咎忠贞不见谅于当轴,致坐失机宜,而托诸瑶琴独奏,赏音无人。盖托体比兴也”,如此评断,亦可谓知套岳帅之良苦用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