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你可能根本想不明白,比如——亲人刚刚去世,哭都来不及了,有些人却还要打开手机,配几张葬礼照片,打一段文案:
“XX,你走好,我们来世再见。”
还要加上蜡烛emoji(表情),更过分的是加上自己的精修自拍。
而评论区整整齐齐一排排节哀、一路走好,看着像是一个仪式,也像是一场表演。
但你又不能直接说什么。因为你一开口,就发现说什么都不合适。
可你心里就是憋得慌——这到底是在伤心,还是在营业?
人类的行为,有时候真的不是能想明白的。尤其是到了朋友圈悼念这件事上,谁都摸不准。
是真情流露,还是变相立人设?2025年2月21日,歌手方大同去世了。作为方大同最好的朋友薛凯琪,没有发布任何悼念,也没在媒体前披露任何信息。
方大同去世几天后,他的工作室才正式公布了死讯,而网友们才从薛凯琪最近的工作状态中看到了那个崩溃的她。
而就在去年,胖猫跳河死了,他姐姐在抖音账号上天天发自己哭、想弟弟的视频。
一开始评论区感动得一塌糊涂,但后来网友们很快发现,这个姐姐的抖音账号一路涨粉涨了几百万;
可以说用弟弟的死当上了网红,但姐姐怀念弟弟也是真的。
试问这两种行为到底哪个更真诚?
其实没那么简单。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印象管理:人都有一个潜意识,就是希望自己在别人眼中,有一个人设,每个人都在有意无意地维持这种人设。
是孝顺的、是感性的、或是有深度的、懂悲伤的……
而社交媒体,朋友圈,是这个时代最方便的人设维护场,你说你悲伤?不发出来,谁知道你难过?但发太多,又显得虚伪。
所以,人性复杂就在这儿:你是真情流露,别人却以为你在演戏;你想默默伤心,又有人说你冷血。
这种误解,永远解不开。
悼念是一种情绪外化,不发会更难受其实,发朋友圈悼念,也不一定就是做作。
心理学上有一个机制叫情绪外化,意思是,情绪不表达出来,它就一直卡在你身体里。会失眠、会焦虑、会爆炸。
有一个小红书博主讲过自己的经历。
他说他爸在他上大学那年突然脑溢血走了,他整个人都懵了,坐在灵堂的时候连哭都不会。
直到他在朋友圈发了“爸爸,走好”那一行字时,才突然崩溃。
他说:“我就是需要一个出口。”
写下悼文、发条朋友圈,是确认死亡的一种方式,是在逼自己接受亲人真的走了的现实。
但你要是发得太精致,就不太对劲了
你见过那种丧偶博主吗?丈夫/妻子刚走,立马就拍一段Vlog,背景音乐煽情、画面选很好的角度、滤镜美颜、还有各种特效。
这时候就别怪网友不讲人情了。
因为大家心里其实都有个悲伤脚本。
人失去亲人之后的情绪应该是:混乱、痛哭、情绪崩溃、六神无主。
而不是:镇定自若、镜头稳定、语气温柔、文案得体。
你太冷静了,人家就会觉得你不够真。这并不是网友苛刻,而是你超出了常理。
当然,你也可以说——“我控制力强,我就是想记录。”那也行吧,但这时候要有心理准备:观众不是傻子。
有人是为了纪念,有人是为了证明自己没被世界遗忘其实很多中老年人,也爱在亲人去世的时候发朋友圈,不是为了热度,也不是立人设,而是他们真的怕——没有人记得了。
他们这一代人,从来没享受过被关注的感觉,朋友圈成了他们最后能存在一下的地方。
一个60岁的退休阿姨,妈妈去世了,她发了一张黑白照,配字:“老母走了。”
没人评论,她过了一天又发:“妈妈已经走两天了,我还是不敢相信。”你别说她矫情,她是真的需要有人告诉她:“你不是一个人。”
这其实是一种心理上的社交确认。人类的悲伤,是需要被回应的。
如果没人回应,那种孤独,比失去本身还难受,朋友圈就是他们的许愿池,他们往里面扔情绪,希望能激起一点回应。
所以,不是所有人都在秀,也不是所有人都在作。有些人只是想被看到,哪怕只有几秒钟。
曾经有一位心理学家,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她总结过人类在面对死亡时的五个阶段:
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
每个人进入的节奏不一样,有人快,有人慢。所以人类的悲伤,本来就是复杂的。
有的人流泪,有的人写字;有的人不说话,有的人要对着镜头讲一段;有的人沉默到可怕,有的人发十条朋友圈也不觉得够。
你可能不理解,但这不代表人家没心没肺。
就像那句话说的:“我们不应以己度人,因为你未曾踏进他的泥泞。”
-The End -
作者-李眉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