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个萌萌哒软乎乎的小家伙
心都快融化了吧~
盼着盼着,
他会坐了,会翻身了,会走路了,
可以自己独立吃饭了!
而且,
他还会气人了!
抢别人的玩具、
一不顺心就动手、
不愿意等待和分享、
而且不!听!劝!
爸爸妈妈半夜不睡,坐起来面对面提问:
之前那个温顺的,乖巧听话的小孩儿去哪啦?
难道我的小孩变坏了吗?
要知道,孩子做出意想不到的负面行为时,爸妈生气、头疼,叨叨叨不停地讲大道理,除了可以安慰一下自己有点困惑的小心灵儿,对于孩子行为的改变几乎没有什么作用。这时候,你需要从发展与心理层面去了解孩子的这些行为,来听听芝麻酱的建议吧!
负面行为1:独占、自私、不懂得轮流分享
具体表现:无论在家里还是幼儿园,只要拿到玩具、食物或其他东西,就会将之据为己有,不愿与他人分享。
内在原因:孩子表现出独占、自私等负面行为,根源来自于人类天生的心理特质──“自我中心”。对尚未社会化的幼儿而言,自我中心的外在表现就是“自私”,什么都是他的。
幼儿虽然能区别自我与他人的不同,但还没发展出他人观点的概念,因此,孩子的独占行为并非真的是自私或品德低下,而是在“自我中心”这种心理特质下,孩子只会考虑自我的感受,不会顾虑他人或周遭事物,更不用说轮流、谦让等社会化行为了。
负面行为2:攻击性、要求别人服从
具体表现:争夺同一个物品,威胁、攻击别的小朋友,企图让对方因害怕而退缩。
内在原因:在幼儿的认知里,身边任何的东西都是“我的”。每个孩子都这样想,那自然就会发生冲突。
其实,孩子的这类攻击行为大多不具敌意,他们只是为了“拿回所有物”,并非真的想伤害他人。此外,“命令、要求他人服从”也是幼儿内心对所有物进行分配与主导的一种外显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