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长拳,古称“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亦称做“太祖拳”,此拳据传是由宋太祖赵匡胤所创。宋太祖乃一代马上皇帝,一条盘龙棍打下赵氏江山300年,其文治武功之强自不待言。然宋太祖毕竟是一代政治家、军事家,而非武术家,是否有此闲心造拳,我们无从考证。但现在的宋太祖拳法,至少在明代之前便已大放异彩了,这确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明代戚继光在其著作《纪效新书》中说:“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又有六步拳、猴拳,各势各异,而实大同小异……”由此可知,在明代戚继光之前,便已有宋太祖长拳流传了。而明代著名武术家程冲斗在其《少林棍法阐宗》中说:“古人制艺必立意,吾人资性各有所长,岂可尽废。惟杨家枪、太祖长拳、绵张短打、孙家阳手棍、少林兼枪带棒,乃五家不传。苟能习练精熟,得其心印,余可敝帚弃之矣。”可见宋太祖长拳在明代时极有声誉。
实际上,太祖长拳应源于宋太祖训练士卒的遗法真传,综合士卒在战场上真拼实*的格斗经验编制成三十二势长拳。宋太祖登基后成为一代帝王,昔日士卒犹觉此拳的珍贵,乃名之为“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
第一式 懒扎衣诀:
懒扎衣出门架子, 变下势霎步单鞭,
对敌若无胆向先, 空自眼明手便。
注:
懒扎衣是古代侠客起手前把长袍别在腰带里准备作战的动作。通常是一手藏于身后收拾好长袍,另一手护住身前准备迎敌的架子。护住身前的手要放在中线上,可以有高中低三个不同的位置摆放。具体摆在什么位置,要看对手准备从什么高度出手。古人讲拳打手后一尺,指的是要注意对手的肘所处的位置。对方的肘开始移动了,进攻的路径就比较好判断。懒扎衣就是准备好,等对方出手,然后自己后发先至,变下势霎步。
下势霎步是从形势上先攻击对方发力之根,常有人说力从脚起。进攻的一方要从步法开始进攻,才能一层层传递到身体的进攻,手的进攻。所以在对方发起进攻、移动步子的瞬间攻击对方的步法,无疑是主动破坏对方攻势的经典。对方步法一乱,或失去平衡,自己则可进而使用单鞭或跌摔等攻击手段。懒扎衣的好处是,一手藏于背后,让对方难以判断你要变成什么动作。而自己既可以保护住自己中线。又可以看清对方的攻击路径。由于是单手出入,更可以配合各种单手的武器使用。
第二式 金鸡独立
诀:
金鸡独立颠起, 装腿横拳相兼。
抢背卧牛双倒, 遭著叫苦连天。
注:
这本是化解对方攻击路径后反击的路子。意思是说对方拳头打过来时,我方能捋化对方的攻击路线,走入了对方的攻击死角后,逆向用拳、腿、膝、肘都可以一起向上招呼。抢背抢的是我顺敌背,说的是人手臂外侧偏后的位置。卧牛是一种拳术中压制对方小臂的技术。双倒指的是抢攻不得势,还可以借力顺势用舍身摔法。
第三式 探马手诀:
探马传自太祖, 诸势可降可变,
进攻退闪弱生强, 接短拳之至善。
注:
探马手犹如牵着马去用另一手去探马脖子。用到拳上则是对方打出来后,自己要向斜后撤半步,同时用双手控制对手的小臂和肘关节。这样既避开了对方攻击路线,又给自己制造反击的时机和角度。这个动作其实有变数,可以刚取他力前,柔取他力后,做关节控制破坏对方的攻势和平衡。
第四式 拗单鞭诀:
拗单鞭黄花紧进, 披挑腿左右难防,
抢步上拳连劈揭, 沉香势推倒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