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生活中对残疾人的看法

首页 > 企业招商 > 作者:YD1662023-06-20 05:01:23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在这个万物葱茏、欣欣向荣的美好时节,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第八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

残疾人事业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海向全面建成“五个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迈进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自上海市残联七代会召开后的五年来,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中国残联的指导下,市残联加快推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残疾人高品质生活,让城市的温度首先在残疾人身上体现,七代会提出的“广大残疾人与全市人民共同迈入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基本完成,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提高,上海残疾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融入全市大局,顶层设计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建立残疾人数据资源平台、城市紧急呼叫实现文字报警、逐步配置公共交通无障碍车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2021年8月1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网站公布《上海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规划提出14项主要指标和10个方面的主要任务,明确到2025年,基本达到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相匹配的残疾人事业发展水平,当好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领跑者,成为残疾人共享城市高品质生活的新标杆。

绘就蓝图,残疾人对未来更有期盼……

数字化时代,以人为本是不变的理念。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畅享数字化时代“新气象”。上海密织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两张网。残疾人事务也融入其中,残疾人证申领“跨省通办”和“助残一件事”“残保金征缴一件事”等便民措施,让残疾人及相关企业有了更多获得感。

“往年我们缴纳残保金,要先去残联当场申报残疾人就业人数,再向税务部门缴纳费款,现在两个部门把单独办理的事项整合成了‘一件事’,全程线上办理,大大方便了我们企业。”上海炯励装饰设计事务所财务人员张丽红说。

2021年7月,残保金征缴“一件事”上线,实现了残保金申报征收“进一家门,办多家事”。事实上,在用人单位“少跑路”的背后,是上海各政府部门间的高效对接和大数据的飞速运转。残保金征缴“一件事”首次实现了用人单位登录“一网通办”,就能在线办理残疾人就业情况申报、残保金申报缴费、超比例奖励申请等事项,大大方便了企业办事,提升了上海营商环境。

现在生活中对残疾人的看法,(1)

签订长三角残疾人事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残疾人事业同样也融入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之中。2019年7月,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残联在上海签订长三角残疾人事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来,深入推进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扎实推进残疾人辅具服务一体化平台建设、协同制定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谋深促进残疾人共同富裕的政策措施……如今,长三角残疾人事业一体化已经走过五年历程。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融的沪苏浙皖聚力“一体化”,紧扣“高质量”,共绘长三角残疾人事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蓝图,让残疾人共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果。

筑牢底线民生,精准帮扶托起残疾人“稳稳的幸福”

“家里只剩一颗白菜了,我们最多还能坚持一天。”2022年4月24日晚,由于疫情原因导致物资告急,居住于青浦区浦仓路盲人按摩店内的来沪残疾人小王与妻子第一时间向区残联干事沈珍萍求助。

让小王意外的是,当晚沈珍萍让朋友开车送过来一批自家物资,解他燃眉之急。“沈姐给我送来了鸡蛋、猪肉,还有半只鸡,我真的太感动了。”第二天上午,小王收到了区残联特地送来的应急物资。“为他们的效率点赞,这次求助让我真切感受到了区残联的关照,我们现在挺好的,谢谢他们。”

在民生兜底问题上,上海从来不含糊,让城市温度首先体现在残疾人最急需处、落实于最细微处。

据介绍,过去五年,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增长,残疾人参加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保险政策覆盖率100%。

“上海对残疾人的补贴力度加大,给我们减轻了不少经济压力。”复旦大学听障学生钟同学的妈妈,拿起去年的补贴清单,一一细数着上海的各种补贴:每个月可以收到300元的重度残疾补贴、45元的交通费补贴;每年还可以免费领取价值近千元的人工耳蜗电池及5000元残疾人助学金……

截至2022年,上海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惠及8万人,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惠及21万人。

此外,上海还在点点滴滴,在细微处练好“绣花功”,提升残疾人群众生活品质。例如,上海已实现全市盲人免费刷卡乘坐功能;越来越多的景区和文化场所向他们尽情“敞开”;周边无障碍设施优化升级,残疾人出行更便利。

扩大基本民生,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

念兹在兹,枝叶关情。在上海这一国际性大都市,残疾人对健康的要求更高,对康复的需求更为迫切。

“作为一名特殊孩子的家长,非常有幸生活在上海这座和谐、有温度的大都市。把特殊儿童康复融入‘健康上海’的建设,让我们从无助和担心里走出来,感受到了被关怀和重视,对未来也有了更多信心。”2021年10月31日,上海成立了特殊儿童康复训练指导委员会,通过多领域专家面对面指导,让家长更从容面对,让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快乐生活。

过去五年,上海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服务得到新改善。为15万名重度残疾人提供居家养护、机构养护服务,建立114个“标准化辅助器具服务社”,先后为54万名残疾人配发90万件辅助器具,为3364名出行困难的重度视力残疾人配发智能助盲辅具,40余万名残疾人与家庭医生签约,7631名特殊儿童接受了康复救助,“十三五”时期的康复服务有效率达93.3%。

其中,“智能助盲辅具”是《上海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科技赋能、精准服务”的体现,是政府数字化转型的要求,也是上海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残疾人群众高品质生活的方向。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考生进入高校学习深造。五年来,637名残疾人学生从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约3000名残疾人进入上海开放大学残疾人教育学院,全市共有2个市级、16个区级中等特殊职业教育办学点。

上海这座城市用暖暖的爱意,让残疾学生的梦想,在此生根、发芽、绽放……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残疾人全面参与社会活动,成就自我理想与尊严的关键。上海在兜住民生底线上从不含糊,政策一出“一揽子”,多途径、多渠道、多形式,推动残疾人就业全覆盖。

上海实施“残疾劳动者就业促进专项计划”,形成以按比例分散就业和集中就业为主,辅助性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为辅的残疾人就业格局。率先开展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专项招录残疾人和大型国企定向招聘残疾人工作,五年来先后有50人走上了公务员岗位,116人被事业单位录取,应届残疾人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达到95%。建立辅助性就业机构,如阳光职业康复基地、扶残涉农基地、非遗文化创业基地。发展自主创业、居家就业等新型灵活就业模式,如熊掌咖啡、喜马拉雅等。城镇残疾人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3%以下。

2020年底治愈全网的就是“熊爪咖啡”。当上海永康路一家没有门的咖啡店悄然走红网络后,不少人才知道,墙洞之后的咖啡师是聋哑人,这是一家为了帮助残疾人就业而开的咖啡店。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多方的支持下,2022年7月16日,全国首个熊爪咖啡“种子店”在上海浦东开业。同日,为残疾人提供职业培训、就业帮助等帮扶的“超凡咖啡师实践基地”启动。该基地的揭牌,不仅集结了政府力量,更有社会力量的支持,为扶持残疾人就业增收,提供了示范。

现在生活中对残疾人的看法,(2)

“阳光201”残疾人就业服务综合平台启动

凝聚多方力量,促进“残健共融”,打造残疾人就业一站式服务。2023年5月20日,“阳光201”残疾人就业服务综合平台在上海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焕新”启用。中心全方位展现上海残疾人就业工作发展历程,全链条推出上海市残疾人就业工作特色品牌,设非遗文创展示、互动体验区,并承担残疾人创业孵化、助残社会组织招募孵化、为残疾人就业创业提供场地等功能。

提升质量民生,树立残疾人高品质生活新标杆

今年《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正式颁布施行。上海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有目共睹:2012年6月,上海率先推出了全国首个无障碍电影专场,开创了在商业影院播放无障碍电影的先河;2022年8月,为轮椅乘客搭建“无间隙桥梁”,上海地铁全网约七成车站已经配备了“无障碍渡板”。

现在生活中对残疾人的看法,(3)

上海地铁配备“无障碍渡板”

盲文标识、语音播报系统、无障碍卫生间、无障碍停车位……在上海这座“人民城市”里,从硬件到软件,从设施到服务,从科技力量投入到信息化配套,近60万残疾人在家门口、于细微处感受着这座城市的温度。

手语是聋人与聋人、聋人与健听人之间的沟通工具。每一个手语姿势,都在为搭建一座沟通桥梁而助力,同时也凝聚了一份爱心,照亮无声世界。

2020年由葛玉红、顾忠、陈伊佳、唐文妍、寇辰珠、郭奕敏、萧亮七人组成的手语翻译团队,在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以轮班制的形式,站立一旁,对着直播镜头“解说”,为上海数万听障人士提供了“看”新闻的平等机会,让他们更好地应对疫情,做好防护。

2022年3月4日,东京残奥会中国首金获得者、上海残奥运动员李豪作为护旗手之一,亮相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在全世界面前展示中国青年的风范。

2022年8月,上海盲人乐队“不靠谱乐队”的故事拍成公益电影,呼吁社会关注新时代残障青少年的精神诉求,让每个人都能发现属于自己的生命奇迹。

手语推广、重要赛事参与、公益电影开拍……作为上海文化体育事业的缩影,这不仅是促进残疾人自立自强、康复身心的有效途径,也是人们认识残疾人潜能与价值,促进社会和谐共进的重要渠道。

现在生活中对残疾人的看法,(4)

“谱梦长三角”长三角地区残疾人才艺展示巡演

同时,上海残疾人艺术团、上海残疾人合唱团、上海聋人舞蹈团等各类残疾人特殊艺术团队的足迹遍及国内外,上海代表团在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用自强精神、超凡才华诠释生命力量。

2022年10月13日,“谱梦长三角”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残联联盟正式成立。其中,残疾人才艺展示巡演启动,面向长三角地区热爱舞台艺术的残疾人开放,充分展示长三角各省市残疾人的艺术才华。

开展社会志愿活动,营造良好扶残助残氛围

上海是一座温暖的城市,历来有扶残助残的良好氛围,活跃着众多自发的助残队伍和志愿者,如星星之火,愈发燎原。2020年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当天,上海市助残服务平台“云助残”小程序上线。2021年12月3日,“云助残”入驻“随申办”平台,应用场景更为广阔。截至2022年,云助残小程序后台累计注册助残志愿者2292名,残疾人注册1885名,上线两年来,助盲出行和手语协助服务需求累计完成333件。

现在生活中对残疾人的看法,(5)

东方医院“无声有爱”助聋门诊

2022年9月22日,是东方医院“无声有爱”助聋门诊运行十周年。十年来,医院共提供助聋服务429次,10921人次的聋人受益,2600人次助聋志愿者参与服务,志愿服务时长10400小时。让人动容的是,“助聋门诊”已形成燎原之势,在多家医院门诊复制推广,不仅传递了人文关爱,推动了文明实践,也为更多的听障人士带来了就医便利。

如今,包括特教教师、手语翻译、手语志愿者,银行、医院、法院、公共交通等窗口服务单位在内,共有5000多名员工学习手语,竭力让手语在更多社会服务领域得到运用。

2019年以来,在上海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获奖名单中,韩颖、金晶、张心亚、解海霞、王森5人当选最美志愿者;“最美丽少年”聋人子女支持、重度居家残障人士关爱、“自然无碍”特殊人群教育活动、“做你的眼睛”、东方医院“无声有爱”助聋门诊、浦东图书馆黑暗中的阅读等6个最佳志愿服务项目以及4支最佳志愿服务组织上榜。

随着上海残疾人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关心、帮助残疾人。社会的包容、理解与尊重,正日益成为上海60万残疾人最温暖的力量和最坚强的后盾。一个个鲜活的数字和故事是上海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的缩影,见证着上海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铿锵步伐。今后五年,一幅幅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幸福图景已经展开。上海市残联系统将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团结带领广大残疾人群众,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生动的实践内涵,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文中图片均由上海残联提供)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