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新的消费品品牌负责人往往本身就是这个产品的重度使用者,是半个专家,知道用户的痛点,知道为什么目前别的产品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他们对这种产品的国外趋势了如指掌,朋友圈有大量的行业KOL或者KOC,所以这种创始人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有自己的审美观。这种视野是最高效、最低成本的洞察能力。
这种懂生活、有主见、有审美能力、文化自信的企业家,一定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自然诞生的新物种,他们将是中国零售真正的希望。
以前的流量型企业家往往以马云为偶像,梦想着干翻世界,结果一不留神成了阿里的打工仔。新一代的企业家创业是为了自己爽,结果却不小心干翻了世界。
06
进入常态化运营的数字化营销
最近3年领先型企业尝试了大量数字化营销的工具。目前来看,已经从早期的兴奋期,变为平常心。企业对数字化营销不再抱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值,不会押注,但会保持关注、持续投资,防止视野之外突然有人跳出来掀桌子。
越来越多企业认识到,所谓数字化营销,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一部分,是一件常态和持续的运营工作。代叔认为这个过程有几个难点:
数字化转型真正难的是企业组织架构、KPI设定、企业文化的进化,这些问题不解决,导入再多的系统也只能发挥10%的价值,推动变革的不管是CGO还是CXO都会陷入两难境界,强行推动自己会变成全民公敌,勉强敷衍就是换汤不换药。目前看来多数还是温水煮青蛙,都在摸索中。
企业数据资产回收和运营能力的矛盾。企业基于一方数据标签到第三方数据平台进行投放的效果现在慢慢碰到了天花板,其中有很多原因,例如企业一方数据质量差、缺乏数据分析能力(投放用的标签本来就不准)、三方数据质量差等等。
其中数据质量差是可以靠投入逐步解决的,第三方平台数据质量是可以比较和评估的,目前越来越有挑战的是自有数据分析能力的建立,毕竟企业难以自己养一只数据建模团队。
现在一种投放的方向,是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用户模型投放,而不是简单的标签。问题是,企业自己没有建模能力,第三方平台有建模能力,但是企业如果提供部分数据让第三方平台建模,又涉及到数据敏感性的问题,两难。
当然这个过程中,也远远的看到一些新的技术正在崭露头角,例如AI技术正在一些互联网公司和大型快消企业取代一些小美工、小文案。随着技术的成熟和门槛的降低,这种技术会逐步向大众零售企业扩散,AI让零售更有“爱”。
07
企业文化
从流量红利时代转向存量竞争时代,企业文化也往往面临巨大的挑战。董事长以为下面的人也是热爱事业的,而下面的人其实只关心指标,更赤裸的说,指标决定了KPI,决定了自己能有多少收入。
越是在以前流量时代以战斗文化出名的企业,现在面临的挑战越大。原有业务团队甚至是核心高管会在惯性思维下好战、恋战,习惯于用PK思维解决问题,而不是真正从用户角度出发创造价值。
在流量红利时代,这种思维方式和文化可以激发团队最快的抢地盘、打江山。但在存量时代,价值竞争时代,矛盾马上会爆发。道理很简单,当企业对外说着给客户提供价值的时候,但内部企业文化又是基于传统流量红利时代设置KPI时,企业会人格分裂。
所以,当企业家在想着自己的品牌文化到底是什么的时候,往往先要想清楚自己的企业文化是什么,品牌文化和企业文化往往密不可分。
08
中间渠道的价值边缘化
电商和传统的线下多级渠道,如果不能提供更多的价值,就会被边缘化。
传统的线下渠道不用多说,以前那种出钱拿个代理,希望能垄断一方市场但又不想对终端提供太多服务的人,正在被市场教育,无需再过多解释。
电商其实同样如此。目前大量的新消费品牌起家就是因为自己有强大的初期流量起盘和后续的私域流量运营能力。他们节奏清晰,会采取全渠道营销的方式,站外种草,站内收割。
但在这种模式中,大电商平台的价值如果深入思考,不得不让人怀疑他们在价值链中的贡献,夸张点说,这些大电商平台本质上只是提供了成交工具,大促活动协助了品牌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