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1、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早期农业主要指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的农业。
(1)原始农业:
起源:距今1万年左右;从世界范围看,农业起源中心主要有三个:西亚、中南美洲和东亚(主要是中国)。
栽培的作物:水稻和粟(世界最早),北方以粟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
驯养的家畜:猪马牛羊鸡狗(六畜)
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影响: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2)商周农业:
生产工具:出现少量青铜工具,农业生产中仍以木制耜耕、石器锄耕为主
耕作技术:已经掌握排水、除草、施肥、治虫等技术
作物种类:稻黍稷(粟)麦菽(俗称五谷)桑麻等,后世主要农作物在西周已具备
影响:由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3)早期农业的主要特点
起源早,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传统农业以铁犁牛耕、精耕细作为其典型形态。整个封建社会都属于传统农业。
(1)生产工具的进步:
铁犁牛耕: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汉朝:西汉出现耦犁(两牛三人)、犁壁、二牛抬杠,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隋唐: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和犁评,至此,我国犁耕已相当完备。
耧车:西汉发明的播种工具,将开沟和播种结合在一起,是近代条播机的雏形。
(2)耕作技术的提高: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开始使用垄作法,是当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
西汉推行代田法,是—种合理利用地力、保苗抗旱的栽培方法。
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北方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采用耕耙技术,此后基本沿用。
耕作制度:两汉—年一熟;宋朝后经济重心南移,形成稻麦轮作的—年两辆熟或三熟制。
(3)水利灌溉的改进:
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采用并渠施工法,后传入西北地区称坎儿井)。
灌溉工具:曹魏时期发明的翻车(又名龙骨水车,使用脚踏或手摇,可灌溉排涝)、
唐朝出现筒车(完全借水流转动的大型提水工具)、宋朝出现高转筒车、明清出现风力水车。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集体劳作时代:
时间:原始社会和商周时期
原因: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低下,集体劳动有利于提高功效。
(2)小农经济的形成:
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原因:铁犁牛耕的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①生产规模小,以家庭为基本生产、生活单位:(具有分散性)
②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
③自给自足——较少商品交流(具有封闭性)
作用:积极作用:农民因拥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耕作技术,有利于精工细作。
局限性:小农经济因为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生产,主要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因此具有分散性和封闭性;同时由于生产规模小,易受自然灾害、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具有脆弱性。
认识:①小农经济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期统一;
②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成为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
4.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①起源早,独立发展,自成体系;②铁犁牛耕,精耕细作,耕作技术先进;③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④以封建土地私有制为主等。
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中国古代手工业包括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是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发展过程
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由于管理落后,明朝中期以后,在某些行业,被民营手工业超过。
(2)经营特点
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主要满足皇室、政府和贵族的需求。
(3)地位
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很长时间内,它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4)代表行业
①技艺高超的冶金业
领域 | 阶段 | 技术发展 | 阶段特点 |
冶铜 | 原始社会晚期 | 已掌握了冶铜技术 | |
商周时期 | 出现一批青铜器的代表作 | 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 |
冶铁 | 西周时期 | 已有铁器 | 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
两汉时期 | 高炉炼铁、炒钢技术 东汉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 ||
南北朝时期 | 发明灌钢法 |
②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时期 | 制瓷技术的发展 |
商朝 | 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
东汉 | 烧出成熟的青瓷 |
北朝 | 烧出成熟的白瓷 |
唐朝 | 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越窑秘色瓷极为名贵 |
宋朝 | 制瓷技术大放异彩,出现了定瓷(烧制白瓷为主)、汝窑(主要烧制宫廷用瓷)、哥窑(出产青瓷,以冰裂纹瓷器最有名)、官窑(专为宫廷烧制瓷器,釉色以粉青为主)、钧窑(以“钧红”和“钧紫”瓷器闻名)五大名窑 |
明清时期 | 青花瓷(元朝开始出珊、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明宣德青花瓷成为珍品,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
③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时期 | 丝织业技术的发展 |
原始社会 | 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
商朝 | 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
西周 | 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
西汉 | 规模扩大,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能织出20多个花色品种 |
唐朝 | 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唐末以后,南方丝织品的数量和质量逐渐超过北方 |
宋朝 | 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
明清 | 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
2.艰难经营的民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的作坊,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1)发展历程
春秋战国时期:民营手工业发展受到鼓励,有独立经营手工业而成为巨富者
魏晋南北朝:民间手工业曾遭受摧残
隋唐:得到恢复和发展,唐朝户调的布、帛、锦等多出自农夫织妇之手
两宋: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除纺织品外,城乡所需日常用具及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
元朝:民间棉纺织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
明朝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使用的花楼机能织出各种花纹的精细的丝织品。
清朝: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了。
(2)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
产生原因:生产力的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
产生:明朝中后期,在苏州、杭州等江南地区的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典型:苏州“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手工工场);松江商人开设暑袜店,计件付钱。
本质特征:出现雇佣关系(机户和机工,即早期资本家和雇佣工人)
发展: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缓慢发展。
3.自给自足的家庭手工业
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古代社会,以纺织为代表的家庭手工业,是民间手工业的一种。作为农产的副业
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即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经营形式 | 管理方式 | 产品用途 | 流通方式 |
官营手工业 |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生产 | 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 不在市场流通 |
民营手工业 |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 供民间消费 | 在市场流通 |
家庭手工业 | 家庭自主经营(农户副业) | 自己消费;交纳赋税;剩余出售 | 很少商品流通 |
4.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原因:技术先进、对外贸易频繁
表现:丝绸之路、瓷器大国
5.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①技术先进,工艺精湛,长期领先世界;
②多种经营方式(官营、民营、家庭)长期并存,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明中后期不断萎缩;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但后来居上,在明朝中后期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③手工业布局随经济中心南移相应变化,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分工越来越细;
④与农业发展紧密结合,为农业发展服务而处于从属地位。
三、古代商业的发展
商业的本质是交换,它源于原始社会以物易物的交换行为。后来人们把以货币为媒介而进行商品交换的活动,称之为商业。
1.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概况
(1)先秦时期商业的兴起
原始社会出现商业
商朝人善于经商,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临淄、邯郸等城市商业繁荣。
战国后期,各国铸造流通的铜币种类增多,形状各异。商品交换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2)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
秦汉时期我国商业初步发展的原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汉代“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两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表现:西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商人已富贵”,对外贸易发展(开通丝绸之路),长安、洛阳等成为商业大都市,集市繁荣但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3)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发展缓慢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货币在流通中的作用减小,以物易物成为主要的交换手段。(说明商业发展相对缓慢)北方商业发展时起时伏,波动性大。南方商业小幅发展,商税及与商品流通交易有关的税种,成为东晋南北朝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4)隋唐时期商业进—步发展
原因:农业、手工业发展;大运河的开通
表现:金融方面:使用统一货币(开元通宝);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出现
城市繁荣:长安、洛阳、益州、扬州
市场发展:城市中“市”“坊”分开(市的交易时间、地点都有严格限制),农村集市发展
对外贸易: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唐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5)宋元时期商业空前繁荣
原因:①结束分裂走向局部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②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③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④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⑤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两宋商业繁荣的主要表现:
①城市繁荣,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②商业交换品种迅速增加;③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并推广(北宋时产生于四川,便利了商业活动,促进了商业的发展):④汉口镇、佛山镇、朱仙镇、景德镇是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⑤边境贸易(榷场)发达(辽、宋、夏、金时期政府在边境地区设立的收税贸易市场、促进了民族间的经贸交流);⑥海外贸易发达。
元朝商业的发展:
原因:①元朝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重新疏浚了大运河,疏浚后的大运河从杭州直达大都;
③开辟了海运,海运从长江口的刘家港出发,经黄海、渤海抵达直沽(天津);
④元政府还在各地遍设驿站,横跨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也重新繁荣起来,这些都促使元代商业继续繁荣。
表现:①元代的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国际商业大都会。②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经常有百艘以上的海船在此停泊,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元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严密控制对外贸易。
(6)明清时期商业继续发展,出现商帮
明清时期,由于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农产品商品化得到了发展;城镇经济空前地繁荣和发展;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全国各地,还涌现出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徽商和晋商的出现与城镇经济的空前繁荣是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两大特色。
2.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发展概况:西汉时期,开通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唐宋元时期对外政策开放,对外贸易繁荣;明清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只开广州—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对外贸易。
特征: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
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3.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①起源早,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
②政府长期重农抑商,商人地位低下,商业始终是农耕经济的补充,发展曲折艰难;但商业仍得到繁荣与发展,城镇商业繁荣程度高;
③市场多样,货币种类丰富,城市商业职能越来越强。
④对外贸易受官府控制色彩较浓,以朝贡贸易为主。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政策,对外贸易由盛而衰。
四、古代的经济政策
1、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成员共同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2)奴隶社会:实行井田制。
内容:①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即周王所有);②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受封贵族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和买卖,同时向国王交纳赋税。受封者还要向国王交纳贡赋;③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土地由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名称由来:耕地划成方块状形同字井,故称井田。
性质:土地国有制(实质是以国有为名的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瓦解:春秋战国时期瓦解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从西周中期开始的土地关系的松动,周王和诸侯无法再控制土地。
③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井田制瓦解的过程:
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为主。
◆封建社会主要的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地主土地私有制: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小农土地私有制:自耕农也占有一定的土地。但农民占有的土地比例很小;
国家土地所有制:即封建国家控制的土地,将其分配给农民使用,农民纳税服役。
◆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原因:①铁农具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提高);②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政治环境);③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生产关系变革);④各国税制变革,承认土地私有(制度确立)
过程:生产力发展一私田增加一井田制日趋瓦解一各国变法改革,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如:春秋晚期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战国时期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
◆封建土地所有制下的土地兼并
含义:指农民的土地愈来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
方式:买卖、抵押、赏赐、强占
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可以买卖转让
影响:政: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尖锐;经: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抑制措施:①北魏至唐朝:实行均田制;②明清: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税
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封建土地私有制有两个特点:即土地私人所有(区别与西欧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土地可以买卖或转让。因为这个特点,导致土地兼并现象贯穿中国封建社会始终,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不可根治的弊病,封建政府的各种措施都不能真正抑制兼并。
◆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补充内容)
概念: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
发展历程:战国产生;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现象普通;宋代:日益普遍化,多采用契约地租形式。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经营方式;明清:进一步发展
影响:使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促进农业发展。
2“重农抑商”
(1)含义: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2)原因:根本原因:①重农抑商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②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直接原因: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统治等问题。
(3)目的:发展农业生产,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4)表现:
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提出农业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
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明清时期:政府沿袭“重本抑末”的治国理财思想,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阻碍了工商业友展,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5)评价:
积极:促进了农业绎济的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了新兴的封建制度
消极:不利于工商业发展;封建社会晚期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3.“海禁”与“闭关锁国”
(1)明清两代的“海禁”
含义:海禁政策是指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处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原因:明代时,倭患严重;清初,东南沿海人民进行抗清斗争
(2)清代的“闭关锁国”政策
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与贸易的政策
表现:广州一口通商和十三行制度
原因:①经济根源:落后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②政治原因:统治者腐朽守旧,骄傲自大;③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
影响:①积极:在一定时期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②消极:妨碍了海外市场,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阴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科技发展;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助长了封建统治者固步自对、夜郎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