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增的机会来看,每一年的高考志愿中总会有新的机会出现,最常见的有两种。第一种,从来没有或者过去几年都没有在你所在省份招生的大学,今天突然开始招生了。由于没有往年的分数做参照,招生的名额也不多,所以很多人不敢填报,这就是你的好机会。
第二种,有的学校刚好在今年扩招,招生名额比去年多了不少。这种情况下,录取的分数和排名自然有可能相应降低,这也是你的好机会。有人可能会问,有学校多招自然就有学校少招,一来一去不是抵消了吗?
我想说的是,从全国整体情况来看,减招的少,扩招的多。从自身的角度来看,每个孩子的分数所对应的院校总共也没多少,抓新增机会,靠的是脑力,也需要点勇气。
从录取院校的地域来看,同样层次的院校,所在的城市越发达,录取分数里的泡沫就越“丰富”。能不能、愿不愿撇开泡沫做选择,要看孩子对于上大学的态度和你选择的专业。
比如说,孩子一心向学,并不怎么愿意跟外界交往,那么大城市能给他带来的“拓宽眼界、增长见识”的加成自然就弱了不少。
如果孩子选择的专业未来对口就业的产业并不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比如与生产结合紧密的工科、基础研究型的理学学科,也可以考虑“撇泡沫”。
在发达城市上大学并不难,但找到工作,买到房子,长期扎根于此所要花费的成本可不是一般家庭能够负担得了的。
从录取院校的体量和学科来看,同样层次的院校,体量越小,录取分数里的泡沫就越“丰富”。开设的专业当中,冷门的专业越少,录取分数里的泡沫就越“丰富”。所以不能把录取分数当成衡量院校层次的唯一标准,得把视野拓宽一些。
第一个角度:爱什么,不爱什么,不勉强。
孩子需要明确自己喜欢的学校、专业、地域有哪些,如果没有具体的目标,反过来剔除那些自己接受不了的院校和专业,然后在能够接受的范围内选择也是完全可以的。记住,强扭的瓜不甜,家长千万别勉强孩子去学自己接受不了的专业,假如他听从了你的话,人生过得不如意,他会在今后不停吐槽你的“强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