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角度:有什么,没有什么,可借势。
每个孩子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人情社会,家庭的资源,孩子们该用还是要用的。如果家长和孩子意见不能统一,可以选择一条折中的道路。
第三个角度:啥性格,适合什么,躲麻烦。
十八九岁的孩子,性格基本已经成型,很难有巨大的改变。内向的孩子去学市场营销,张扬的孩子去学会计学,这相当于是给垂直就业设置门槛,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第四个角度:捋关系,分个层级,做告别。上大学这一步,相当于中国孩子的“成人礼”。不要让各种各样的关系左右了这一次重大的人生选择。有些孩子非要跟心仪的异性去一座城市,有些孩子为了逃避父母的唠叨选择去数千里之外上学,这都是一时冲动,绝非冷静思考的结果。
如果要你定义一下自己,恐怕你给出的定义很难是“不浮夸”的,毕竟自己给自己贴金20%是人类的常规操作。马上要上大学的孩子们刚刚高中毕业,对于自己的认知更是不够准确,所以就需要家长的师友的帮助,把他们的眼睛当成镜子,来校准自我认知。
最后提醒一下,市面上有不少所谓的“性格测评”,帮助孩子们选择专业。客观上讲,这种测评是有用的,但不是万能的,是能给出倾向性建议的,但不能给出指向性意见的。不经过面询确认的测评,其准确程度相当有限,性格倾向与专业指向之间,很难建立紧密的逻辑关系。
三点合一看志愿,信息整理六个字,自我认知四角度。类比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咱们把信息整理当做支点,把自我认知当做施力点,让志愿方案成为被轻而易举撬起的受力点。对此,你怎么看?来评论区聊聊吧。
本文由缪登峰老师原创,谢绝一切未经许可的转载。如有侵权,必追责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