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柳青的《创业史》,是在路遥《人生》中的开场白。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一天天的过是漫长的,而一年一年地回头看,能让人铭记、追忆的却是寥寥。甚至这些刻骨铭心的岔道仿佛就在昨天,但确是十年之前,也由此突现了人生的短暂。
于是一直想买回来看看。但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没能付之实现。
此次疫情出差,需要避免转车,乘坐18个小时的卧铺,身边没有带充电宝,卧铺充电又不方便,便想去买本书消磨这难捱的时光。一眼望见这本《创业史》,便结了缘。
故事的北京发生在1953年左右,出版于1960年。
扉页引用*的一句话:社会主义这样一个新事物,它的出生,是要经过同旧事物的严重斗争才能实现的。社会上一部分人,在一个时期内,是那样顽固地要走他们的老路。在另一个时期内,这些同样的人又可以改变态度表示赞成新事物。
这句话,我查了一下,还有没有引用的下半句:富裕中农的大多数,在一九五五年上半年,对于合作化还是反对的,下半年就有一部分人改变了态度,表示要入合作社,虽然其中有一些人的目的是为了想要取得合作社的领导权而入社的。另一部分人表现了极大的动摇,口里讲要加入,心里还是不大愿意。第三部分人则是顽固地还要等着看。在这个问题上,农村的党组织对于这个阶层要有等待的耐心。为了建立贫农和新下中农在领导方面的优势,某些富裕中农迟一点加入合作社反而是有利的。而这句话,就是整个故事创作的背景和主要脉络。
梁生宝 是一个贫雇农的儿子,抱着极大的革命热情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坚定地跟着政策和路线,一心扑在生产建设上,诠释了“”创业难“”和“家业使弟兄们分裂,劳动把一村人团结起来”。
第一个阶段摆脱顾虑和情感的束缚。得知爱慕的女青年有想去大城市参加工业建设的想法后,梁生宝选择不耽误对方的的拒绝和继续踏实生产和埋头苦干。“每个人的精神上都有几根感情的支柱对父母的、对信仰的、对理想的、对知友和爱情的感情支柱。无论哪一根断了,都要心痛的。”人的一生中总要走到岔道口,都会有复杂的心理活动,不管是真实的、虚伪的、自私和高尚的、主动和被动的,不要急于评论对错好坏,但你要做出你的选择,做出割舍。时间的长河是不会停留的,或许你想做出选择后推翻你的选择,回头站在原地重新再做决定,那种未做选择之前的感觉已经是物是人非,味道已变。
当然,你可是说是你的眼神、你的语言、你的细节出卖的你的内心。不要抱怨这些被人看穿,其实最根本的是你的认知决定了你的选择。当改霞被郭振山这个能人所鼓动畅想追求美好生活的时候,她的认知就在郭振山的险隘的思想下,走向了一种偏见。
第二个阶段是人生继续向前跨步。改霞自动放弃了考工厂的志愿之后,主动找梁生宝没有回应后,又被推荐到了铁路招工培训走了。看似一个事情,同样了是离开蛤蟆滩,但她的认知已经发生改变。梁生宝从苦菜滩割完扫把以后,也完成了自己的人生蜕变。不由得感叹:“人,不论文化程度高低,只要不计较个人利益、个人得失,就会有惊人的勇气、坚定和胆量。发现这一点,可真不简单啊!”未知的的世界被打开,就不可能再关上。但对于大对数人,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都停留在门前。
如果你还没有打开。高增福说:嘿!人活在世上,怎能马马虎虎呢?应付谁呢,欺骗自己么?与君共勉。
第三个阶段是走进人生的正循环。梁生宝本想找组织争取贷款,后来考虑到大家都想争取贷款,组织也很困难,之后决定灯塔社自己想办法。杨国华主动提出帮助梁生宝争取贷款,找陶*谈话却被被拒绝后感叹:“人,各有不同的条件----年龄大小,文化高低,经历多少。但一个人有没有高尚的奋斗目标,却不受这些条件限制。奋斗目标越是高尚的人,越能坚韧不拔,越能不露锋芒,越经得起风吹雨打。”
我曾经困惑于学习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这个问题。现在想想,当你纠结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已经止步不前了。快乐源于热爱,热爱不等于快乐,但热爱能给你动力,在你的人生岔路口做好坚定的选择,能给你正反馈。
我现在已经明白,难不难是一回事,快乐不快乐是另外一回事。不要听信“过程是很痛苦的,成功了就值得了,不成功至少付出过”的鬼话,有了目标,有了正反馈,结果不那么重要,过程对自己来说,本身就是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