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需求跟不上,供给内卷化
近几年,越南凭借劳动力的成本优势,承接了部分大陆溢出的产业资本;1980年开始「摸着中国过河」的越南,生育率却从当时的5.05滑落到2020年的2.05,胡志明市更是降到了1.3(参考:中国1.7,日本1.34,新加坡1.1)。
中国已经体会过了,未富先老,后劲难足。
越南现象折射出「人口增速放缓」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是经济发展与女性独立的必然结果,虽然这代表了人权的进步,但传导到「经济的总需求」层面,单个消费者的边际贡献是会递减的,一个人不可能同时买10支洗面奶。
所以,品牌们想在相对存量的市场中持续增长,只能越来越“卷”,产品不得不继续提高差异化,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细分需求;举两个例子:
Case1:11月的某天,在公司电梯里听到关于「干皮的猫」适合哪种洗护用品的讨论,我才知道现在连猫都要分干皮、油皮。
Case2:充电宝作为一款简单的需求满足型产品,它的设计者还在叠加”微创新“,从过去的「插线型」迭代成「磁吸型 支架功能」,进一步提高了使用的便利性。
随着产品的目标市场被不断地细分,行业对「品牌营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过去要「占领」消费者心智,通过「品类」切入就可以做到:可乐→可口可乐,男士护肤→欧莱雅,豪华轿车→奔驰;
现在别说占领了,想要「影响」消费者心智,基于「品类 标签/场景」才能切得稍好一点:逆光拍照也清晰→VIVO,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飞鹤奶粉,更舒适的无尺码内衣→Ubras;
在这样充分竞争的消费市场里,供给内卷化虽然让产品更好、价格更低,但也提高了信息筛选的难度,人们每天要看1000~1500个广告,未来还会越来越多,这种「营销过载」加剧了消费者与品牌的信息不对称。
但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内容媒体越发集中化(字节/B站/小红书...),他们利用「个性化推荐技术」 「模糊的数据产权」帮助品牌克服了这种信息不对称,也让新兴的流量财阀们在广告业务上赚得盆满钵满;
2021 年,Facebook广告收入1149亿美元(同比 37%),字节跳动广告收入2500亿 人民币(同比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