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点灯有什么好处,元宵节点灯意味着什么

首页 > 日历 > 作者:YD1662023-05-29 02:54:41

__

上辛祠太一甘泉,与元日祈谷“以上辛郊祭天”一脉相承,后世学说多以此为元宵民俗之源。例如唐《初学记》云:“汉家祀太一,以昏时祠到明。今人正月望日夜游观灯,是其遗事。”虽然“上辛日”并不是十五望日,但节日的演变有一个由不固定的日期逐步趋向固定日期的过程。从上辛日到十五望日,也符合类似的流变。

(四)上元天官赐福

汉代文明的演变中,本土的宗教道教开始出现。后来元宵节也被称作“上元”节,与道教教派的发展,以及三元说的兴盛是分不开的。

三元说兴盛于魏晋之间,后来和道教三官信仰相结合,形成了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的三元相应的节日,上元天官赐福,中元地官赦罪,下元水官解厄。因此实际上,“上元”才是正月十五最开始的节日名称,只不过后来与正月上辛祠太一合并了而已。

道教的产生和本土民俗关系密切,其发展又会反过来影响到民俗演变。其中三元说就很有代表性,不仅上元节天官赐福影响了元宵节日的形成,七月十五的中元祭祖也发展成了另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

元宵节点灯有什么好处,元宵节点灯意味着什么(5)

(五)十五民俗形成于南北朝时期

1、南梁张灯

先秦元日祈谷是用燔柴祭天,汉代正月朝贺时是庭燎、华灯并用。但是,“上辛祠太一”的记载中,却没有记录“昏时夜祠,到明而终”用了什么。不过,汉代之后的南北朝时期已确实在正月十五有了张灯的习俗。

梁简文帝《赋》云:“何解冻之嘉月,值萱荚之盛开。草含春而色动,云飞彩以释来。”解冻之嘉月”指孟春一月,“值萱荚之盛开”指十五日,合起来即正月十五日。梁吴均先生《咏》诗云:“能方三五夜,桂树月中生”。“三五”即指十五日,同样证明了南朝的正月望夜有张灯的活动。

2、楚地多俗

楚地在南北朝时期也已形成了正月十五的一些习俗。《荆楚岁时记》云:“正月十五曰,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先以杨枝插门,随杨枝所指,仍以酒脯饮食及豆粥插箸而祭之。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可见习俗之丰富,作豆糜以祠门户、杨枝插门而祭、迎紫姑以卜占等等不一而足。

3、北周兴盛与隋初流俗

北周的庆祝习俗则一直延续到了隋朝初年,据《隋书·柳彧传》载:“彧见近代以来,都邑百姓每至正月十五日,作角抵之戏,递相夸竞,至于糜费财力,上奏请禁绝之,曰:‘……窃见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以秽嫚为欢娱,用鄙亵为笑乐,内外共观,曾不相避。高棚跨路,广幕陵云,袨服靓妆,车马填噎。肴醑肆陈,丝竹繁会,竭赀*,竟此一时。尽室并孥,无问贵贱,男女混杂,缁素不分。秽行因此而生,盗贼由斯而起。浸以成俗,实有由来,因循敝风,曾无先觉。非益于化,实损于民。请颁行天下,并即禁断。康哉《雅》、《颂》,足美盛德之形容,鼓腹行歌,自表无为之至乐。敢有犯者,请以故违敕论。’诏可其奏。”柳彧先生历经北周武帝与隋文帝两朝,见到了正月十五的民俗庆祝过度兴盛而至流俗的景象,故而上奏请禁。

元宵节点灯有什么好处,元宵节点灯意味着什么(6)

中国的节庆民俗,往往由古时官方的礼乐活动向民间流传而来。汉末经历战乱,很多文化生活也是靠民俗活动来保存的。上述历史记载,反映了民间正月十五的活动逐渐兴盛的过程。“燎炬照地”,可以说是庭燎礼向民间习俗的演化;“充街塞陌,聚戏朋游”,可以看出规模之盛大;“以秽嫚为欢娱,用鄙亵为笑乐”,则反映过度娱乐有流于恶俗的趋势,才导致被禁断。

而记载中的“缁素不分”(“缁素”借指僧人和俗人),则可见当时佛教僧人也参与了正月十五的游乐活动。这与后世有些人对元宵燃灯是受佛教影响的猜测恰恰相反,实是中国的灯火传统和民俗产生形成在先,而后影响到了佛教。佛教虽作为外来文化,在东传的过程中却也吸收了华夏传统文化的部分元素,并依据各种民俗活动对自身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以便于各种宗教活动的传播。

(六)隋唐时期

隋朝建立后,天下逐渐有了安定繁荣的趋势。到隋炀帝时,对正月十五的禁令事实上也放开了。对此,《隋书·炀帝纪》、《资治通鉴·隋纪》均有记载,如《资治通鉴·隋纪五》载:“大业六年,正月,癸亥朔……帝以诸蕃酋长毕集洛阳,丁丑(十五日),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达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自是岁以为常。”也就是说,从大业六年开始,也就是隋炀帝刚即位没多久,就恢复了每年正月十五的节俗活动。

隋炀帝还曾作《上元夜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诗:“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六枝开。”这首诗很有意思,诗名叫“上元夜”,描绘的景色有“灯树”,都是本土特色,而所抒之情却是“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由此可见华夏文明在经历过衣冠南渡的惨痛灾难后,异域文化的渗透已经逐步深入,并反过来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唐代隋之后,正月十五夜游观灯的习俗延续兴盛。苏味道先生于神龙元年作《正月十五夜》(又名《上元》、《观灯》)一诗,就描述了神都洛阳城元夜灯火的盛况:“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唐睿宗好乐,先天二年根据僧人的请求在夜间开门燃灯,观乐达数日,右拾遗严挺之先生予以劝诫,方才停止。《旧唐书·严挺之传》记载此事在正月望,《唐会要》则记载此事在二月。另据记载,燃灯之举不止一次是在二月进行,至唐玄宗时方才稳定于正月望日。《唐会要·卷四十九》:“开元二十八年。以正月望日。御勤政楼。燕群臣。连夜燃灯。会大雪而罢。因命自今常以二月望日夜为之。天宝三载十一月敕。每载依旧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开坊市燃灯。永为例程。”可以看到,不仅十五,连带前后的这两天也开始了燃灯活动。

元宵节点灯有什么好处,元宵节点灯意味着什么(7)

唐玄宗好道教,执政期间参与正月十五的活动中也有宗教因素的痕迹。据《太平广记》载:“唐玄宗于正月望夜,上阳宫大陈影灯,设庭燎,自禁门望殿门,皆设蜡炬,连属不绝,洞照宫室,荧煌如昼。……有道士叶法善在圣真观,上促命召来。既至,潜引法善观于楼下,人莫知者。法善谓上曰,影灯之盛,天下固无与比,惟凉州信为亚匹。上曰,师顷尝游乎?法善曰适自彼来,便蒙召。上异其言……。”

从隋唐两朝的情况来看,正月十五习俗的娱乐性较强,容易流俗铺张,此时往往有识朝臣会谏言约束。佛道两教对正月十五的活动多有参与。张灯的日期在唐代也可能有少许年份的变动。经过这些变动以及传播,到唐玄宗时期,张灯的习俗就比较稳定地固定在正月十五了。

(七)宋代至今

唐后五代十国,战乱更迭,官方正月十五的节庆活动也只有在稍能安稳的时期举办。《五代史.梁书.太祖纪》诏曰:“近年以来,风俗未泰,兵革且繁,正月燃灯,废停已久。今属创开鸿业,初建洛阳,方在上春,务送阳气,宜于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夜,开坊市门,一任公私燃灯祈福。”

元宵节点灯有什么好处,元宵节点灯意味着什么(8)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