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蓝色字关注“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眼下,全国夏粮小麦大规模收获已经结束。
四川、湖北、河南、安徽、江苏、陕西、山东、河北、山西等9省已收获超3亿亩。
一粒粒金黄的麦子颗粒归仓,保障粮食安全的重任又落在了粮仓身上。
仓廪实,天下安。我国粮食的储备和建造粮仓的历史悠久,从古法储粮到“黑科技”满满的现代粮仓,粮仓是如何保障粮食安全的?科技又是如何为传统粮仓赋能,从而符合现代需求的?
我国的粮仓历史竟能追溯至新石器时代?
河南工业大学教授王殿轩介绍,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便有了存粮的习惯。当时的人们习惯将地窖处理干燥以后,把粮食存放进去,半坡遗址的窖穴就是很好的证明。
半坡遗址
粮食是季节性生产的结果,也是人们的日常需求,因此,将短期大量收获之后的粮食储存起来,供长期日常消费的需求促成了粮仓的出现。王殿轩表示,这也是粮仓的生物学功能。
春秋战国时代之后,粮仓的功能开始转移到为社会、为政府服务上。当时的粮仓有平抑物价、赈灾、战备储粮等功能。齐国的管仲为了解决粮食少、价格贵的问题,便鼓励百姓自建粮仓,使齐国的粮储得到加强,米价自然稳定了下来。
到了明清时期,战乱较多,社会动荡,百姓缺粮的情况屡屡出现,这时候便需要政府发放储粮赈灾济贫。新中国成立以后,粮仓性质也有所转变,农民将多余的粮食卖给国家,国家再把粮食储存起来,这些储粮受国家计划调控,这些都是富有社会意义的粮仓。
我国的粮仓工艺:
从挖坑到改用钢筋混凝土
我国古代粮仓的建造形式也各不相同,有的直接在地下挖掘而成,有的利用山体建造,还有在地面上建起的“粮囤”。在最早的时候,粮仓一般是作为地窖的存在。人们在地下挖好坑之后,便利用燃烧秸秆来干燥地窖的环境,再制作防烧层,这样一个原始的粮仓就完成了。
从我国封建社会开始,人们习惯在地面上建造粮仓,这种粮仓也被称为“粮囤”,是利用高粱秸秆皮编织成茓子围成的粮仓。王殿轩举例,比如在三国时期的乌巢之战中,曹操火烧袁绍的粮仓就是“粮囤”形式的粮仓。
粮仓工艺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粮仓的建筑结构一般是砖混结构,也就是利用水泥和钢筋做框架,用粘土砖做墙体。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也会展现出不同的特色,如在干旱地区的粮仓建筑一般会用到泥土,所以当地的粮仓又叫土圆仓;而在东北地区的粮仓一般用砖围成,因此也叫砖圆仓。
大约2000年以后,出于环保考虑,新型的粮仓舍去粘土砖,改用钢筋混凝土建成。另外还有直接利用钢板建成的粮仓,这类属于储期不长、流动性较强的新型粮仓。
我国的粮储技术世界领先!
相比于一些发达国家,我国的粮储时长较长,粮食长期储存对粮仓的结构性能和配套性能都有更高的要求。
控制长时间存粮的因素有温度、湿度和粮食的水分。粮仓的温度影响着粮食的质量,王殿轩表示,我国控温储粮的实用面积将近100%,并且很多地方的粮库的低温储粮技术也在积极推广。
在控制粮仓湿度方面,需要配置粮情监测技术。一旦粮仓的湿度变高,粮食便容易发霉、滋生害虫。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国利用传感器、电缆计算机技术来测量环境湿度、气体以及检测害虫的发生等仓内状况,这种技术又叫作多功能粮情检测技术。
另外,我国在抑制虫害方面,有充氮气调技术;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有安防监控技术;在粮库收粮时,保障农民和粮食经营户的权益方面,又配有粮食收购“一卡通”系统等。可以说,从种植、收粮到储粮,我国有着“一条龙”式的完备技术。
在技术方面,王教授认为科技进步是无止境的,机械化能向自动化的方向发展,自动化能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信息化还能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这些技术都依赖于大型数据库、关系模型的建立,现阶段,我国依旧在努力的过程中。
▌本文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
监制丨白中华
记者丨富赜 杨扬
编辑丨潘雨薇 杨冉
新媒体编辑丨陈宇 王迪
图片丨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