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调味品蔬菜之一,别名大姜,生姜,黄姜等,多年生姜科草本植物;原产地东南亚热带地区,也有学者认为我国是姜的最初起源地;无论姜的起源地在哪里?不可否认的是,姜在我国已经具有非常悠久的栽培历史了;早在27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民间就有植姜为蔬的说法;《论语》之句:“不撤姜食,不多食”,也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姜已经进入人们的日常食谱之中。
在这两千多年的大姜栽培历史过程中,古代劳动人民通过辛勤汗水和聪颖智慧,积累了丰富的大姜种植经验;比如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对种姜的土地要求,姜种播种,以及遮阴收储管理技术,都作出了相对详细的记载;元朝《王祯全书》也对姜的土壤选择,适播季节,栽培技术以及收储,留种等技术措施作出了详细描述。
其中,《王祯全书》记述的“姜宜耕熟肥地”的之句,首次在古籍史料中,提出了肥田种姜的概念与技术要领;而且,至今在民间仍在广为流传的民间谚语中,也有一句“不是好汉不出乡,不是肥田不种姜”的说法;由此可见,从古至今,大姜种植都要求肥田种姜;那么,什么样的田地才算作是肥田呢?
所谓肥田,一是指肥沃的田地;二是指通过施肥措施将贫瘠的田地改良成肥田;肥田一词出自南宋史学家范晔所著的《后汉书-章帝纪-元和三年诏》一书;书中描述:“今肥田尚多,未有垦辟。其悉与赋贫民,给与粮种,务尽地力,勿令游手”;文中所示的肥田,意指肥沃的田地;其实早在战国时期,人工施肥改良土壤就已经得到广泛重视;比如荀子说:“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由此可见,古人认为通过多粪措施改良的田地也是肥田。
姜是一种对土壤土质要求较高的作物,因为姜没有主根,靠须根汲取营养,根系细弱,也不发达,抗旱耐涝能力也不强;如果在粘重潮湿土质土壤中种姜,会造成姜生长不良现象,还会导致姜产品含水量过大,不利于储藏和运输的缺点;同时,粘重土质种植的姜产品,味道寡淡,品质不高。
如果在砂质土壤里种姜,由于砂质土壤易漏水漏肥,会致使姜产品出现含水量低,产量下降等事实;如果在酸性土壤中种姜,也会出现生长不良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姜块形态臃肿,姜表皮易开裂,商品价值不高;而碱性土质也不利于块生长发育,常会呈现出根系稀疏短小,根系发育迟缓,姜块膨大受到抑制等症状。